在这个历史与潮流互相冲撞的时代,人们在无形中与文化之根渐行渐远。为了增强当代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我们组建了扬州非遗调研的团队,一起来到扬州利用三天的时间开展以“寻访城市记忆 融创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
到达扬州的第一天,为探寻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我们来到了486非遗集聚区,直奔令人期待的扬州工艺美术馆,我们听着讲解员的一路解说,领略到国家大师们精湛非凡的技艺,感受着剪纸、漆器、玉器、刺绣、通草花等文化的历史与独特的风格。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就是扬州广陵琴派传承人的现场演奏。广陵琴派源远流长,唐代已薪火相传十二代,是我国十大琴派中唯一一个不增断代的琴派。相较于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古琴艺术的传承相对乐观,听传承人大师的讲解,自2000年起古琴传承人尝试通过边学边教的形式进行教学推广,2003年非物质物化遗产,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古琴进一步推向世界,极大的促进了古琴的传承和发展。现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古琴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试图去了解和尝试古琴文化艺术,为古琴艺术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来到扬州的第二天,我们去到了扬州漆器厂。先是在漆器博物馆参观到一件件令人震撼的漆器工艺品,也是出现在热播宫廷剧《延禧攻略》里精美的首饰盒和装饰品。让我们满怀激动与期待地想去了解漆器的生产制作过程。扬州漆器从唐代开始,古称剔红,工艺繁复,巧夺天工。无法想象,每件精美的作品背后,都要经过涂漆、雕刻、打磨、抛光如此繁复的过程。由解说员我们得知,一件完整的作品出炉,至少需要两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达到永固性、耐久性、实用性的效果。而每一层涂漆,都跟时间和天气都密切的关系,有些需要几十层甚至是上百层漆,要等软硬刚好时用刀雕刻出花纹,有的图纹细如毫发,一刀刻错,前功尽弃,一件作品来之不易。走在非物质文化的手工匠人们身边,能如此近观漆器之美,感受到匠人们手作的温度,也为他们的执着和细致所感动。
扬州的点螺漆器真实令人震撼,我们了解到点螺工艺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高档工艺,制作过程细致且保密,我们有幸领略到点螺工艺的加入将扬州的漆器更加发挥的淋漓尽致,更深的了解到扬州漆器的悠久历史与现代传承。
到了我们扬州调研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但这绝不是我们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的最后一天。在前两天的调研中,我受益匪浅。这天我们来到了扬州双博馆,映入眼帘的就是女娲和伏羲的雕像,回想起昨日大师讲座的讲解,我们对扬州历史文化的来源有了更深度的了解。
我们看到了著名的扬州雕版印刷,这是曾经让中国文明延续的黑科技。我们还有小伙伴去体验了一下,与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零距离”的交流,感受这项非遗文化的魅力和风采。这项看似简单的操作流程对于我们新手上阵的小伙伴来说并没有做的非常顺利,这让我们真正体会到这项雕版印刷术的技术高深,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书香气息。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国宝厅,整个展厅里只有一件宝贝,元代霁蓝白龙纹梅瓶,号称无价之宝。现在也有幸听到一位小朋友自信的讲解,我们知道,这件无价之宝目前有三件,其中在扬州双博馆的是最完整的一件,其他在北京或者是巴黎的两件都已有明显的裂纹,在我们眼前的这件就是国宝中的国宝了。
在扬州双博馆的参观,对里面陈列的艺术品都赞叹不已。三天的调研要结束了,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正是为了点燃城市记忆,融创传统文化,启示我们满怀礼敬、竭力传承。我们的实践团队从初来乍到到最终完成此次社会实践的预想目标,这一路上,有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有峰回路转的群情激奋,有逐渐默契的团队合作,更有在我们心中冉冉升起的非遗传承意识。我们的调研也将告一段落,但植入我们心中的非遗传统文化将永远存在,我们也将这种精神带入到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
我们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了非遗传承的点滴进步,通过实地调研,更加了解到非遗的魅力。了解到了美轮美奂的漆器,观赏到精妙绝伦的剪纸,聆听到古琴大师的现场演奏,深深地为中国博大精深的工艺所吸引,更加坚信要做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者。
我们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用心、细心、耐心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科技进步带动时代发展,非遗文明体现文化底蕴,传承的担子很重,还需我们一起努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做到学习历史文化,更要传承非遗文化,不仅要在实践中成长,更要传播实践的收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85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