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公祠赏篆隶楷行草
(通讯员:冯向前)7月10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襄阳花鼓戏暑期社会实践团小队一行上午在襄阳市文物处黄健先生的接待下参观了米公祠纪念馆,下午来到襄阳市教育局和文化局了解“戏曲进校园“实施情况。
米公祠位于襄阳城西南汉水之滨,是为纪念我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根据黄健先生介绍,米公祠原名米家庵,是米氏家庙,始建于元末,明代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曾大修一次,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为牌楼亲题“米公祠”门额。祠宇由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建筑组成。
米芾书法作品(供图:刘雅)
此次参观以欣赏其书法为主,米公祠内的“宝晋斋”,初为米芾创立,现存有晋唐以下历代名家书刻,计一百四十多方,出自五十余位书家之手。行、草、篆、楷,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尽呈异彩,应有尽有。米公祠现为湖北省重点文保护单位,它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国内外,尤其在东南亚、日本等国较有影响,每年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寻访。
团队成员与黄健先生在米公祠前合影留念(供图:刘雅)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从古至今,雅俗共赏。然而,由于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文化、娱乐可选择的活动越来越多,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并不乐观。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到2018年,戏曲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戏曲教育丰富多样,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从具体到实践,襄阳市积极响应,组织开展了“戏曲进校园”的各类活动,通过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融合,在全市大中小学实现戏曲演出、普及教育、社团建设、特色活动、志愿服务全覆盖,营造浓厚热烈的戏曲氛围,有效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襄阳戏曲艺术文化。根据了解,襄阳市启动“戏曲进校园”活动以来,全市各戏曲院团和大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共举办各类活动50余场,惠及5万余名大中小学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80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