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匠心 承古韵
2017年6月24日,临海古城的街道上迎来了一群身着黄衫的意气风发的少男少女们,他们就是来自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的学生。在由学院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工商学子怀着对临海非遗文化的好奇和热情,实地走访多处非遗文化保存地,亲身体验了一把文化古城的千古风韵。
非遗第一站——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浙小商们首先来到了临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迎接他们的是张主任。在他的介绍下,同学们了解到,非遗保护工作一直都是台州乃至浙江省的重点工作,而临海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当然,对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他们也并不能过于乐观的估计,就临海这方面来说,还面临着项目保护散、不成气候,传承断代等严峻的问题,这需要每个人去思考和感悟。
非遗第二站——“一剪春红令人敬”剪纸遗风
“张家剪花郎,剪纸走四方”这是许多临海人熟悉的一句话,临海剪纸是浙江省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名列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宋末元初,来自天津一张姓男子将剪纸传入临海永丰镇,并一直延续发展。浙小商们寻找到张家剪纸第二十一位传人张秀娟女士,并与其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交流,张女士更是为学生们开了一堂剪纸课,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剪纸魅力。
张女士对学生们说,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文化传承的打造要注重品牌化。在多年的剪纸生涯中,她创新剪纸的材料,利用丝绸代替传统纸质,开创丝绸剪纸的先河,获得了国家专利,更是在用途和题材上推陈出新,将剪纸制作成独立的艺术品。
问及到剪纸传承,张女士谈到门徒式的传承比封闭式的家族传承更好,她更提出技术的传承并不难,难得是创新,剪纸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源于生活,与书画等其他艺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唯有丰富的阅历和多样化的艺术修养才能孕育出更为精美的剪纸艺术。
非常有幸的是当天还遇到团省委副书记王慧琳女士,更是获得了她的鼓励和称赞。
非遗第三站——“以刀代笔任平生”篆刻遗风
来到热闹的市区,浙小商们拜访了位于凯歌路的 “东湖刻印店”。
同学们采访到了刻印店的店主孟庆刚先生,从他的口中得知,这座现在在凯歌路的店面一开始是在古城东大街上的,“东湖”二字代表了几代篆刻师徒的血脉传承。
孟先生向学生们缓缓道来修习篆刻的苦旅。篆刻作为书法和镌刻的结合,“刻三墨七”,对手上功夫要求极高。但是幼年事故导致孟先生右手残疾,不熟练的左手让他从小就遭遇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他更是在篆刻求学之路屡遭失败。但他凭着坚毅的灵魂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掌握了适合自己的篆刻技巧。
看着孟先生残疾身躯和他待生活平淡温和的笑颜,我们不禁百感交集,生活中许多手脚健全的人尚不能与孟先生的豁达胸怀相比。最后孟先生对学生们说,文化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耳鬓间传承的,期望学生们在生活中也能积极乐观,并且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自我的修养。
非遗第四站——“盘星走马定乾坤”杆秤遗风。
寻着非遗的脚步,工商学子又来到了位于紫阳街213号的非遗传承基地——永利木杆秤店,迎接他们的是第五代传人蔡雪贞女士。拜访时,恰遇蔡老师正在对一堆木材进行刨料,同学们纷纷上去尝试,一上阵才发现这一点都不简单。看着蔡老师驾轻就熟的操作,听着她耐心介绍一个个复杂的制作步骤,同学们不由的发出一阵阵赞叹声。
蔡家的木杆秤技巧从咸丰十一年开始,传男不传女,但到了蔡老师这一代由于兄弟们不愿意干这一行,蔡父便将这门手艺传于女儿,但到现在也面临传承人难寻的境况。
提及木杆秤入选非遗,蔡老师非常的欣慰和激动,很感激政府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电子秤日新月异的发展,制作木杆秤的传人越来越少。蔡老师在继承了精湛技艺的基础上,更是富有创意地制作不同尺寸、不同材质的秤,比如镀金秤、铜秤等等,提高秤的销量和知名度,做到在传承中创新,以创新来传承。
正是有蔡雪贞老师这样一代代能工巧匠的坚守,才得以让这门独特的技艺不至于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中无迹可寻。
非遗第五站——“长采漆汁缀缤纷”犀皮漆艺
继续前行,学生来到了一座古朴文雅的四合院,这便是罗氏犀皮漆器传承人——罗献兵师傅的家。
罗师傅看到学生们来了很是开心,斟上一壶清茶,回忆起他跟漆艺的故事。漆树多野生,一次采漆产量极少,漆农往往要跋山涉水寻找许多树才能采集到足够的量。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罗师傅小心的揭开一层漆桶的锡箔,缓缓搅动着漆浆,毕,又仔细地用刀片刮净搅棒上的漆浆,丝毫都不敢浪费。漆的花纹和涂饰,要经历几百道甚至上千道的工序才能成行,色彩斑斓,迷离浮动,或像行云流水,或像松树干上的皱纹,乍看无奇,细看又富于变化,灿烂夺目,使人有变幻莫测之感。漆器保存时间令人赞叹,放地底下经历百年变化依旧焕新如初。
末了,罗师傅对学生们说道,犀皮艺术,是关于心灵的艺术,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是关于灵魂的艺术,这在当代中国是缺失的。他希望通过漆树汁这个比较独特的自然材料,给人们提供一种思维的观念,通过天然漆树汁材料的运用,给人们提供一种认识自然的角度。
非遗第六站——“千般结草心上环”草编古韵
非遗之旅接近尾声,工商学子们的黄衫也离开了热闹的市区,来到临海东塍镇岭根村,看到了一群淳朴善良的草编艺人。
同学们在岭根草编陈列馆采访到一位正在编蒲扇的阿姨,她的蒲扇虽还是半成品却已经非常之大。阿姨告诉同学们,她正在尝试创新,想编一个全中国最大的蒲扇,代表他们的草编文化。阿姨还亲切的指导同学进行草编的尝试。
草编花样繁多,但是编制时间耗费长,编制的技巧也颇有门道,年轻一代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既费力费时又赚不到钱的手工活,大多数传承人也已年老体弱。
同学们了解到,2013年6月临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岭根村开设临海市传统草编陈列馆及传习所,命名了一批传承人,开办多期草编传习班,培养了大批后继队伍。
目前,岭根一大批新老草编传承人,以质朴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自信心,勾起乡愁、唤起自觉,守护着久远而古老的草编传统工艺。
都说“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城市,在这个粉墙黛瓦的古镇,在大街小巷的深处,住着那么一个个的奇人、巧匠,他们,为这个城市又添了几分色彩。
临海,沉淀了古时街巷热闹的生活意蕴,保留了千古长城的古朴庄严,承一湾东湖的灵动秀丽,道一声千古名城的雅致文韵。浩浩汤汤灵江水,灼灼夭夭缀灵珠。短短几天的非遗之旅却像是淌过历史长河般厚重,工商学子们的内心感受到了极大的文化震撼。浙小商探寻文化古迹,传承非遗文化的步伐不会停下。古城的文化还有许多值得去探寻的地方,民间的艺术也会在日益重视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7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