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法学思考”小分队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缸房地村进行了有关垃圾处理与分类的一系列采访与调研。
队员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过去的缸房地村处理垃圾的方法大都是随地积放或进行焚烧,风大时便被风吹的满地散落,也没有固定的收垃圾人员,显得较为凌乱。如今走进缸房地村,蓝天白云,大青山环绕,道路平整干净,空气清新,村庄看得见的是一个个小垃圾桶有序地摆放在不同区域,再看不见垃圾成堆地积放在地面上,这一切都要从垃圾分类处理试点的实施开始说起。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也为今后在石拐区城乡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摸索经验和探索路径,村里的人共同议定在人口密集的缸房地村率先开展乡村垃圾分类工作。新建垃圾池、垃圾箱等400个,增添果皮箱70个,餐厨垃圾桶90个。7月13日,缸房地村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仪式在村田园休闲旅游综合体项目“五当驿站”举行,标志着石拐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小分队走进缸房地村,分别对村干部、环卫人员与当地村民进行了采访。相对全面地了解到了整个村庄对于垃圾处理新方法的建议和态度。队员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相对于一般村民,村干部与环卫工人了解更多,老人和孩子对此知之甚少。据环卫工人讲,由于试点刚刚开始,一些新设备在陆续发下来的同时,村民也处在一个适应期,政府也在不断宣传和普及,一下子做出如此巨大的改变也并非易事。村民们首先从不随意乱扔垃圾做起,然后通过区分垃圾箱的颜色将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一步步做出改变。保护环境是百年大计,过去的习惯也不易更改,要想普及到全村,将责任落在每个人头上,仍需一个缓慢的过程。
队员们通过对村干部的采访,了解到石拐区生活垃圾处置共分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在试点开始后,“投放”和“收集”两个步骤将实施得更加精准,首先由村民进行大致的分类,然后由卫生管理站和产业公司定期安排环卫工人进行收集,同时对分类错误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运输环节安排专业运输车进行单独收运,处置环节是送往东河垃圾镇填埋场进行分类填埋和资源回收。我们还了解到,为更好的普及推广垃圾分类新方法,下一步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手段,以户为单位建立红黑榜管理制,对分类好的村民进行奖励,对于拒绝分类的村民进行公开批评教育。通过发放宣传单、露天演出、举办座谈会等活动,持续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对环卫工人、卫生监督员、志愿者和村民进行垃圾分类重要意义的教育和培训,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充分整合环保、卫生等相关单位的资源,加大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对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和有害垃圾处置单位。
垃圾分类处理对缸房地村意义重大,不仅能为石拐区其他农村提供借鉴宝贵的经验,还能促进乡村更“绿”更“美”。随着垃圾处理的科学与完善,缸房地村的乡村新貌不仅促进了环境可持续发展,还吸引了外地游客,带动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增加村民收入,村民的幸福指数也随之不断提升。
在此次社会实践的走访中,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法学思考”小分队充分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含义,在感叹大自然美好的同时,也意识到无论是自己身处的这片土地还是别人脚下的土地,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每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是一个关乎生存的举措,也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47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