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安农学子走近慈云葡萄,探索农产品发展之路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龚应词

7月8日,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慈云村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大圩慈云村开展关于当地葡萄产业的调研实践活动,并以慈云村为中心对周边部分村镇的农产品生产进行了一些了解,采访到了众多的葡萄园的农户,此次活动收获了许多关于大圩葡萄产业的信息。

大圩慈云村葡萄产业兴起于2000年,受新民村20世纪90年代葡萄产业发展的影响,当地农户开始参与葡萄种植,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当地多数农户都开始放弃原有的粮食生产改为种植葡萄。8月中旬为葡萄熟期,是当地葡萄销售最为旺盛的时期,会有众多游客来参加葡萄文化节,受其影响葡萄的销量也会在此期间大幅上涨。慈云村葡萄曾经有农业高校教师和外省人员前来调研,并对当地农户的种植给予了相关的技术指导,解决了部分农户由于知识水平相对较于低下而限制了生产发展的问题。在当地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有幸遇见了当地最早一批的种植户之一黄勤龙,该农户几乎经历了整个慈云村葡萄产业的发展过程,他还热心的邀请队员进入葡萄园内参观,让队员近距离地看到了许多品种的葡萄,该农户还细心的介绍了辨别不同品种的方法,大圩葡萄品种众多,可以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在参观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了葡萄园内都是大棚种植,所有的葡萄植株都被笼罩在塑料膜和竹架组成的大棚内,据农户介绍当地的大棚种植是兴起于近三年,此前多为小窄棚种植,后期采用滴灌技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种植技术也较为成熟。慈云村的葡萄产业在前期具有极好的发展,为当地农户带来了相对可观的收入。

但是随着当地产业的日益壮大,葡萄产业前期的发展让众多农户看到了这条产业所带来的利润,于是以新民村和慈云村为中心,周边扩散发展葡萄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生产过剩,以至于2008年之后,整体葡萄销售市场陷入饱和状态,葡萄价格出现普遍下调,当地葡萄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同时由于多数农户只着眼于葡萄产业这一个单一产业,使市场竞争压力大,对农户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地葡萄销售主要依靠亲戚朋友的互相介绍以及游客采摘来销售,销售渠道相对单一,狭窄的销售面与当地的大面积产出不相匹配,受当地的种植品种以及市场价格的影响,也无法与附近村庄的酒厂构成产业链发展,以至于在调研过程中随处可见滞销的葡萄,当地农户对此也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由此可见,饱和的市场和单一的销售渠道极大的限制了当地葡萄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当地的葡萄产业主要是由旅游业的发展来推动市场销售量的提高,但当地的葡萄文化节发展形势并不乐观,缺乏娱乐设施以及环境治理缺少资金支持,造成大面积的旅游资源闲置,游客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葡萄市场的不景气。经实地调研,团队成员还发现当地的道路十分狭窄,无法容纳大型车辆或者两辆以上的私家轿车通行,这就对游客的交通安全以及大批量的葡萄外销产生了极大的限制。进而实践队员得出,葡萄产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先提高当地的旅游产业水平,以旅游经济带动农产品生产销售。

采访过程中队员了解到在2000年时,当地政府给予每户每三亩500元的补贴,作为农户购买葡萄秧苗的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农业生产具有导向作用,将原有的普通的粮食作物生产引向经济作物生产,大幅度的提高了土地生产的经济效益。据当地农户介绍,大圩乡党委书记张玉轩曾亲自下乡访问,了解慈云村葡萄种植情况,并带来的军队人员帮助当地农户采摘葡萄,鼓舞了当地农户的种植积极性。由此可见政府的积极引导会对当地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当地农户更加期望政府与农户携手合作,打造葡萄品牌,推动当地的葡萄市场扩展,双方有效对接,从而形成高效率高收益的葡萄生产方式。

通过观察团队成员还发现当地老龄化严重,多为中老年人打理葡萄园,受身体素质和年龄限制,葡萄园的种植局限较多,多数人都不愿改变现状,老年人的知识水平也较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足,只能被动接受外来事物,导致当地葡萄产业发展滞后,葡萄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也难以实现。因此吸引年轻人归乡发展,以及激发当地创新思想,为当地葡萄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是突破当前葡萄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市场饱和,劳动力不足以及旅游资源的闲置都造成了当前慈云村的葡萄发展困境,通过每晚的总结之后,实践队员们认为慈云村的葡萄产业要想突破当前瓶颈,就必须利用起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们提供相对较为舒适的游玩环境,这样葡萄的销售才能被大量的游客带动消费,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宣传效果,将文化融入经济,文化经济相辅相成,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引导,调动农户们的生产积极性,改变当前农户“安于现状”的情况,图新图变,拓展发展思路,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

面对当地葡萄产业发展的众多问题,加强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密切政府与农户的关系以及吸引年轻人返乡将成为突破困局的三大“重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47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互联网+大数据视阈下物流运输能源结构及绿色包装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当前我国存在着物流货运车辆配置落后能源消耗大、“互联网+大数据”在当前领域不够深入、邮件包装不合理以及浪费而造成物流行业耗能大、货运效率低、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体系的资源浪…… 吴泽骏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绿色物流社会实践队查看全文 >>

“积极探索新时代节能发展新模式”山科学子在行动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能源日益稀缺和开采难度逐渐加大,同时伴随着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利用,城市能源紧张且大量的温室气体为全球气候带来严重问题。在目前双碳政策的大趋势下…… 胡雨涵 吴泽骏 张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大能源团队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金融二班举办班内拔河比赛,为商学院赛事热身

金融二班举办班内拔河比赛,为商学院赛事热身(通讯员:王心远)11月20日,金融二班在张公岭校区风雨棚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传承、接力、奋斗:在志愿服务路上汇聚青春力量

青岛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星火“e+”志愿服务团成立于2020年。服务团自成立以来,团队秉持学校“志愿者、找青科”志愿服务品牌,积…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积极参与“周末文艺广场”才艺大赛

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11月24日,传媒技术学院积极参与了由聊城大学校…

趁青春,进社区|信息学院宣讲团前往科萃苑社区开展“赓续沂蒙荣光,传承红

为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红色基因在社区中代代相传,青岛科技大学“编梦沂蒙童声传颂”宣讲团与…

智能制造与电气工程学院开展2024级新生入学教育——实验室和工程实训中心

智能制造与电气工程学院开展2024级新生入学教育——实验室和工程实训中心本网讯(通讯员李海燕/文可向恒/图)为让2024级新生更…

最新发布

修渠老人谈红旗渠
为了更好的了解红旗渠以及红旗渠精神,我们通过出租车司机,以及电力局领导接触到参与修建红旗渠的两位老人。2019年7月13日,我们特地对两位老人进行了采访。两位老人都年过70,我们在居委会的幸福墙上也可以看…
河南理工大学三下乡:重温革命历史 感悟延安精神
了解到延安市丰富的陶土矿藏,河南理工大学材料学子奔赴延安开展实地调研,期望将圣地延安的红色精神融入陶瓷文化,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可以使上世纪就已经没落的延安陶瓷业重新焕发生机。抵达延安后…
成都大学生暑期走进宜宾农村支教 支持乡村教育助力孩子成长
杳杳钟声晚,皎皎天上星。2019年暑假期间,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晚星支教队5名队员赴宜宾市筠连县塘坝乡木映村开展了一场为期近三周的暑期支教。7月15日,晚星支教队队员启程前往宜宾市,参加次日共青团宜宾市…
走访太平庄村传播红旗渠精神
2019年7月12日,我们来到了林州发展仍然比较落后的乡村-太平庄村,传从而播发扬红旗渠精神。首先,我们在太平庄村以及周边2个村庄进行了考察,观察了太平庄村的现状,并采访了路边的几位村民,在一定程度上对太…
讨论学习红旗渠精神
学习红旗渠精神,在不断的实地考察之后,更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红旗渠。2019年7月11日,我们召开全体会议,集中学习关于红旗渠的相关资料,讨论红旗渠的意义。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
“净乡之行”实践团,美丽乡村共建设
为了能改善当地重点污染源附近的环境卫生,并且更好的了解昌黎当地污染情况和垃圾治理情况,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旗下的“净乡之行”社会实践小分队成员正式开赴裴家堡村进行实地调查。“净乡之行”…
党民一心,精准扶贫,服务群众
本次实践活动在开州区竹安镇进行,我们就精准扶贫问题在竹安镇进行了社会调查。本次活动我们重庆师范大学“奥特曼不打小怪兽”三下乡小组一共十八个人分为四个小组前往了竹安镇的六个市级贫困村庄,分三天前…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召开新学期学生干部培训大会
为提升学生干部的履职意识和综合素质,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督促全院学生干部更好、更快地开启新学期工作,8月25日,地理与环境学院于长清湖校区文渊楼C座319教室举办学生干部培训大会,会议由党…
深入苗族村落 体验苗服绣染
苗族服饰制作过程繁复,许多传统工艺日渐失传,为让传统苗族文化持续其魅力,传统苗族服饰释放光彩,让更多人了解其传统制作工艺,2019年8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赴贵州省巫泥村苗族服饰考察团深入剑…
深入苗族村落 体验苗服绣染
苗族服饰制作过程繁复,许多传统工艺日渐失传,为让传统苗族文化持续其魅力,传统苗族服饰释放光彩,让更多人了解其传统制作工艺,2019年8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赴贵州省巫泥村苗族服饰考察团深入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