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纪实:陈远春——400年家族重获新生
(通讯员 胡军舰)近期,陕西师范大学白河“三苦”党建实践调研团队赴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团队来到了近日遭遇特大山洪的白河县卡子镇。山洪前,卡子镇白房阔路,早已没有了从前的落后破败,镇上的幼儿园、小学正在缓缓耸立。在调研中,团队采访了当地脱贫致富的代表陈远春,聆听了他的故事。他的经历,正如卡子镇的发展,历尽磨难,破后而立。
陈家大院正景。通讯员胡军舰 摄
在距离白河县城关镇有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卡子镇陈庄社区的一座青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大院——陈家大院。世世代代的陈家人从这里走出,去到世界的角角落落,又最终回到这偏远美丽的山庄中,落叶归根。乡土情思,袅袅不绝;家族香火,延续至今。
陈远春,如同每个陈家子弟一样,从小生活在秦楚大山之中,翻山坎,越大岭,让他形成了每个白河人共有的坚韧乐观的性格。但是,传承百年的家族在时代的变换下遭遇了风雨,飘摇不定。白河天生的艰苦自然环境“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让他在家乡难以谋得生路,在当时白河建设极度落后的情况下,16岁的陈远春无奈之下背井离乡,去到了河南山西一带,流转各地,四处打工。
刚到河南的陈远春,16岁。他来到了一家砖厂打工,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一块块砖头,推动他的不仅仅是生活的重压,还有少年骨子里深藏的倔强。很难想象,处于发育时期的少年骨骼,在砖石的一次次重压之下,会发生怎样可怕的变形。但这一切都没发生在陈远春身上,一次次的重压,让他的步子变得越发沉稳;一遍遍的搬起放下,让他的身骨发育得日益结实。青春的少年早早磨去了浮躁尖利,形成了如秦楚大山一般沉稳深邃的心性。20岁左右,陈远春来到了山西一家煤矿上,当起了煤矿工人。“下矿就像打仗一样,每次下去都得冒着生命危险。”“吃过早饭之后下矿,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上午饭、晚饭呢。”已年过四十的陈远春,再回想起当年的打拼经历时,依旧唏嘘不已。在煤矿上做了好几年的煤矿工人后,陈远春凭着自己这些年打拼的经验,开始组建小队,承办煤矿工程。但就如他的话一样“下矿就像打仗。”在见过了许许多多发生在矿上的悲剧后,陈远春突然发现自己累了、疲了,想家了。他看了看自己因久在煤矿而染得漆黑的双手,他决定,他该回家了。那一年,他儿子八岁;那一年,他30岁;那一年,他离家已过14年。
刚回到家乡的陈远春,发现家乡条件虽比起他年轻时已改善不少,但还是没能摆脱贫穷的阴影。十多年在外闯荡的经验与勇气,让陈远春利用当地优美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民俗的优势,在镇上开办起自己的农家乐民宿。凭借着自己的胆大心细和辛勤奋斗,陈远春的农家乐发展渐入佳境。几年的时间,陈远春的农家乐就如同雨后春笋般,从当初的一栋楼,发展成两栋、三栋、四栋......在2013年精准扶贫思想提出之后,陈远春更是把握时事政策,努力发展,在白河县委和卡子镇镇政府的帮助下,陈远春在2016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白河县三佳山农业综合开发性有限公司。从此,陈远春开始了自己的特色农业致富之路。但在公司成立不久,陈远春就发现了问题所在,那就是——镇子上开办的农家乐并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景观特点,虽然周围都是群山峻岭,但却由于缺少开发而导致游客只能远观而不能近临,极大的影响了游客再来的热情。就在陈远春苦思冥想解决之法时,山上的陈家老宅如同一道火花一般,点亮了他的脑海。陈家大院,所有陈家人生命轨迹开始之地,也是陈家人魂归梦墟之处,位于群林簇拥,绿水相依的大山之中。陈远春看着这熟悉但早已蒙尘的故居,飘零的心定了下来,重归故土,老树抽芽。说干就干,是白河“三苦”精神内涵之一——群众苦干的表现,而身为白河子孙的陈远春,更是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2017年建设至今,陈家大院早已今非昔比,特色的农家田园风格,使这个大院和周围的自然风景珠联璧合,再加上陈家四百年传承的深厚家族文化,让这个民宿成了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地点。目前,陈家大院已经开发了石窟,石峡,千年铁匠树,千年柏树,泉水井,鸽子崖瀑布等自然景观,成为了当地旅游非去不可的宝地。“党的扶贫政策和创业支持是我建这个民宿最大的支持。”“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这个民宿我至少还得多建20年。”陈远春看着院中的一切,由衷的说道。“党委和政府给我了很大的帮助。这条盘山公路和周围的路灯都是政府出资修建的,这么庞大的工程,我一个人肯定要几十年才能完成。我是赶上了好政策、好机会,才有了现在的成就。而我也会多多参加社区活动,为脱贫攻坚提供自己的力量。”
现在的陈远春已经成了陈庄社区居民们津津乐道的脱贫致富、创业致富的典范,而陈远春自己也因为积极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关心党建和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而被评为了入党积极分子,在陈家社区“双建双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陈远春说,他接下来的计划,就是要在山上打造一座民俗博物馆,供人们旅游参观,进一步增强陈家大院的人文氛围。然后他会尽力把规模做大做强,把陈家大院这个民宿品牌做成如同西安马嵬驿一样的著名民俗旅游景区,带动当地更多人的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正在接受队员们采访的陈远春。通讯员胡军舰 摄
“赚钱不是最重要的,我回来最大的原因一是思念这一方水土,还有就是舍不得这老宅旁的一口清泉。这口山上的清泉,陪伴我们家族已有四百余年,冬暖夏凉,泪泪不断。落叶归根,是我们农民所期望的,况且我干这事,还可以为当地老百姓造福,何乐而不为呢?”陈远春真挚的说道。如今,山上的清泉还如以前一样潺潺流淌,但陈家大院却早已焕然一新,传承四百年的古老家族,在陈远春手里焕发出比往日更加蓬勃的生机,而当地的扶贫攻坚,也在党的“双建双培”等政策下绽发出耀眼的光芒!
“明天会更好。”陈远春在采访结束时说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45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