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信仰之路,铭记红色精神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彬彬 龚雯 杨佳鑫 孙敏 钱泓毅)7月14日,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史韵”团队来到重庆市城口县开展“激扬红色文化,
助力脱贫攻坚”主题专项活动,深入当地实际,挖掘红色文化,助力脱贫攻坚。
探访罗江老党员,红色精神铭记心
上午10点,在罗江村驻村第一书记的组织下,
团队成员们在庙坝镇罗江村村委会会议室与四名老党员代表开展座谈会。其中一位党代表朱爷爷说,他本是一名军人,怀抱保卫祖国的理想在北京当兵、在黑龙江驻扎边疆。八年兵旅生活结束后,他选择回到罗江村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加入党组织担任干部职务,为当地人民服务并受到了民众的爱戴,在工作的这些年,他带动当地民众搞好生产,不计较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为重,履行党员的义务,就像他自己说的,始终“为人民服务,减轻人民的负担”。回忆总是有些久远,朱爷爷时不时望向窗外,慢慢转动手中的茶杯,那些年的经历在他的讲述中,一晃而过。最后他向在座的成员们郑重嘱托道:“一辈更比一辈强,不能辜负党对后代人
的培养。你们要不怕吃苦、不怕累,忠心耿耿搞好工作,未来的担子就落在你们身上。”
谈及自己任职经历中的事迹,老人们都显得平淡随和“没有什么好说的,都习惯了。”这种习惯恰是老党员们在几十年如一日的争做先锋,为民服务的
党政工作中形成最值得当代青年学习的惯于奉献,勇于承担的品德精神。就像曾任罗江村妇女主任的石老人所说“当时正处于生病状态,但想到我作为一名党员和主任,就觉得不应该多休息。”
在国家建设的问题上,老人们也提出
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国家大任在新一代青年身上,“靠你们这些年轻的!”这是老党员们对青年大学生的殷切希望。开展老党员座谈会,听老党员讲述他们的故事,带我们回忆峥嵘岁月。同时,也让团队成员们了解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怕艰难、率先作为,甘心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历程。
“听完四位老人讲述的经历和故事,让我对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身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做一名
合格党员。在建设美丽家乡的征程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青年党员王喆如是说道。共青团员贺泽斌说,“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青年团员,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好好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重走信仰之路,传承红色基因
为缅怀先烈,纪念先辈遗志,
重走信仰之路,传承红色基因,下午3时,“史韵”团队成功抵达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飘着白云的蓝天清澈如洗,洒下的阳光也依旧耀眼而热烈,大家自觉地排成两列拾级而上,川陕革命根据地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碑也逐渐呈现在成员
们的眼前。在纪念碑前合影留
恋后,成员们走进了公园内的苏维埃政权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声文并茂的缅怀先烈之旅。
讲解员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城口的红色历史文化,城口有“三个第一”和“一个唯一”,即:第一个迎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的县;
第一个被地方红军解放县城的县;第一个打出地方红军旗帜的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唯一成建制的革命老区。
以“巴山星火——川陕苏区城口革命根据地历史陈列”开始,辅以讲解员的热情讲解,团队成员对馆内“星火撒巴山”、“浴血镇
丰碑”、“重整旧河山”、“军民鱼水情”、“英名垂青史”、“共和国不会忘记”六个板块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调研。
“自古未闻粪有税,而
今只剩屁无捐”明国诗人刘师亮的这句话让同学们更为直观的了解了军阀混战时期川渝地区人民的一片水生火热。“城口的山好大呀,我在八台山上打过仗”,曾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回忆录中的一句话,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城口革命苏区的不
平凡 “人民好,坐江山”苏区中共党员所留下的雕刻石碑彰显着对于城口建设与发展的决心。李家俊、王维舟两人的革命奋斗史与建军史也让同学们肃然起敬。展墙上一幅幅红四方面军的通讯室、指挥室的照片,展柜中珍藏的一件件红军曾经使用的武器,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年红军战士艰苦卓绝的抗争。
参观结束后成员们在观众留言处纷纷写下自己的感想,或是敬佩红军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或是欣赏建国后当地民众坚持恢复当地建设发展的恒心,但更多的是感动于红军和当地民众相互支持、一起革命的鱼水之情。
面对团旗和革命战士雕像,全体成员右臂高举,在青年团员袁健童的带领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声音环绕纪念馆上空,举起的右手表示团员们的决心,牢记使命勇担责任,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在离别之际,成员们有感而发,在纪念馆内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以此来表达对这些
革命英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抒发“祖国在我心中”的美好情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38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