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是白居易对农人辛勤劳作的真实写照。出生农村的我,有理由可以说,父辈身上的那份对土地的热爱和劳作的的辛苦是一直陪伴着我长大的。每至农忙季,父母亲就会停下手上的杂活,整日奔忙在那几亩田地里,收割,打麦,翻田,灌溉,播种,撒肥,除草,喷药…….这些个画面就像是刻在脑海里似的。这几年随着国家土地制度不断改革,家乡的那些父辈们也渐渐放下来手中的农活,开始了在城市打拼的生活,把他们所热爱的土地交给了大户承包,也因此,现在的我已好些年没有再去农田体验了。幸运的是,今年的暑期我参加了“挂县强农”暑期实践活动,让我有了重温旧时光的机会。
在这趟特殊的旅行中,“挂县强农”实践团依次走访了刘老庄镇,博里镇,平桥镇和施河镇。不言而喻,每一个村庄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而其中刘老庄镇和施河镇的农业发展引发了我良久的思考。
刘老庄镇是我跟随团队到达的第一个站点,在这里我不仅第一次了解了村党员的建设工作,更惊叹于郑河村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刘老庄镇的红色旅游基地,发展旅游业,并配合发展农业。将村里的共约8000亩地多种形式利用,有的采用近几年流行的稻虾养殖,有的西瓜种植,蔬菜种植,梨树种植等等,另外还有10多亩牡丹地,10多亩袁隆平水稻育种基地,水塘也进行了水上乐园的规划。从与村委洪书记交流中,不难看出其创新的品质。他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水稻小麦种植,而是外出调研,多方求证,着力发展适合自己村庄的特色农业。在这里,因为创新,牡丹、梨园、各类蔬菜恰好填补农人平时的空闲时间。此次参观,让我收获颇丰,感触良多。正所谓“扶贫先扶志”,人一旦没了志气,什么也完成不了。一个贫困村在一位尽心尽力的村党委书记的领导下,率领其他的村干部号召所有村民一起齐心协力在脱贫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于创新,最终带领全村一起进入小康时期。这何尝不是在如今贫困县区的一个缩影呢。村干部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齐心协力为人民干实事,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队员们在村委书记的带领下参观郑河村牡丹园 通讯员 田怀粤 摄
团队到达施河镇时恰是晌午刚过,虽是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是时候,但我并未觉得燥热,反倒十分激动。林民先生的讲解中我得知,鸭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松土,而稻田为鸭提供劳作、生活的场所以及充足的水、丰富的食物,两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因而林先生种植的水稻是不打农药的有机大米。在问及田埂上的黑布时,林先生解释,这是为了防止田埂上杂草的生长,这样就不用喷洒农药了,在田地四周也布置了防虫灯。我随后脑中总结了一下,稻鸭共栖生态种植模式是以稻作水田为条件,以种稻为中心,家鸭田间放养的自然与人工相配合的生态工程系统,是有效控制常规稻作生态污染的重要技术途径。稻鸭共栖生产绿色大米,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达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如此创新性的模式之下,所折射出来的不正是全国一直都在积极倡导的“创新驱动的发展”的战略吗?如此创新性举措,将会得到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既能给农民带来更加丰厚的收益,之后还能产生好的蝴蝶效应,大家纷纷加入,随之就能人民群众实现区域性脱贫,正所谓一举多得。
队员们在稻鸭养殖田里观察秧苗长势通讯员 田怀粤 摄
这次的三下乡活动虽然短暂,但值得回忆绵长。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农村的新发展,也深刻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是现代农业腾飞的翅膀,农业科技创新进程决定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希望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可以让明天的农村发展更绿色,更环保。(通讯员 王娟徐张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32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