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连理工大学“赴革命圣地,探峥嵘历程”实践团于分别于8月1日、3日、5日前往贵州省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苟坝村、鸭溪镇三地,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遵义市脱贫攻坚历程,为祖国建国七十周年献礼。
一、观革命圣地,受红色洗礼
实践第一站,遵义会议会址。
8月1日是建军节,会址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社会各界人士齐聚遵义会议会址,重温革命先辈事迹,学习长征精神与遵义会议精神。
游客中不乏退役军人。其中,一群身着旧军装的老爷爷引起了队员的注意。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老爷爷们都是抗美援朝的老兵,从贵阳、湄潭等地赶来,共聚遵义,在红色圣地重温军旅生活,共叙战友情深。
二、脱贫攻坚决胜期,贫困小村大变样
参观完遵义会议会址,实践团队于8月2日来到遵义城乡规划展览馆,展览从发展历史、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等方面,交代了自清代以来遵义的发展变化。团队着重关注了遵义的扶贫攻坚建设,通过展览的内容,了解了遵义的扶贫政策,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
红色旅游乡村——苟坝
苟坝村是贵州省遵义市一个贫困小山村。80多年前,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这里,召开苟坝会议,撤销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避免了一次重大挫折。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2013年,在脱贫攻坚中,遵义市规划以苟坝为核心,打造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几年下来,包括苟坝会议原址、红军村、红军医院等景点已打造成型,并配套建设服务区、商业街、生态农业观光园等,让苟坝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8月3日,实践队到达苟坝村,进行苟坝扶贫攻坚的采访调查。一进入苟坝村,队员边惊叹于美丽的风景与干净的街道,如今的苟坝村,俨然不再是当初那个贫困的小山村。
实践团队一行人首先联系了苟坝居民委员会,询问了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等情况,苟坝村居民委员会热心接待了他们,得到许可后队员们到会址采访调查当地经济发展情况。
一位居民表示,在旅游创新区打造中,村民代兴会搬到红军街上,并在政府帮助下,家家盖起二层楼,多数人做起了乡村旅游生意,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多元。
走进会址,亲身感悟当年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精神,那股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深深扎根于当地人民的心中。回望美丽繁荣的苟坝村,队员们不禁联想到,在中国的土地上正有千千万万个村庄在党的领导下走上富裕的道路。正是这近在眼前的美丽与繁荣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中国理论充满信心和期待。
新兴产业基地——鸭溪镇
为了多方面地了解遵义地区对脱贫攻坚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8月5日实践队来到了遵义市播州区西部的煤电、汽车制造、酿酒和包装产业基地——鸭溪镇。
鸭溪镇是红军长征转战要地。1935年3月,中央红军“前敌司令部”在鸭溪召开军事会议,毛泽东重回红军指挥中心,与朱德发出长征中首个“朱毛命令”。
实践队伍先找到了鸭溪镇扶贫攻坚办的杨主任。杨主任为他们详细地介绍当地扶贫情况,比如扶贫工作的开展和进程,鸭溪镇以“易地扶贫”为主要手段的扶贫政策等等。
采访完扶贫办主任,团队根据杨主任的介绍,走访了当地的七家贫困户。在这些贫困户中,王老夫妇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无儿无女,原本靠着微薄的低保在一间破旧的危房中勉强维持生活,他们每天最大的忧愁就是温饱问题。幸而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王老夫妇搬进了新家,邻里也热心帮助,无偿捐赠了他们沙发,电视,电炉等,他们的生活水平从此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走访中队员们发现,有的搬迁户的工作问题还有待解决,不过相关工作人员正在努力解决。
至此,本次实践圆满结束,实践团队一行人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的重视,也看到了脱贫攻坚的决心,亲身进入贫困户家庭,感受党和国家政策帮助,知晓将来的我们要感恩国家,回报社会,党和国家的政策人民百姓牢记于心中,人民百姓也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和期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27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