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赴石门县调研团在当地文化站负责人的带领下顺利来到壶瓶山镇上的宜沙老街,拜访了“泰和合红茶号”宜红茶制作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徐家富茶技师。
(图为宜沙老街茶行)
当时徐老师正在制作一批新的红茶,调研团成员有幸在徐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正在发酵中的茶叶。徐老师向调研团成员说了“宜红”茶的初制基本工序,即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每道工序都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发酵,发酵是决定红茶品质的关键步骤。
(图为调研团成员正在看发酵中的茶叶)
随后徐老师带领调研团去品尝了他亲手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工夫“宜红”茶,由徐老师的弟子亲自为成员们沏泡。在调研团品尝红茶的同时,徐老师详细地讲述了百年前“泰和合红茶号”中“宜红”茶的传承过程和“宜红”茶的精神文化实质。徐老师说到,宜红茶的创始人是广东商人卢次伦。卢次伦最初来到这里原本是冶炼铜矿,但机缘巧合,当他品尝到宜沙老百姓自制的老白茶后,感觉这里的茶风味独特,喝了令人神清气爽,于是他决定做这儿的茶叶生意。他将这里的茶叶带到广东后,经他姨父(英国伯爵,在广东、福建经营了多年的红茶)的指点,卢次伦便决定前往宜沙来制红茶。1889年,卢次伦再次来到了宜沙老街(即今天的壶瓶山镇宜沙老街)开始了他传奇的宜红茶生涯。两年后他建成了“泰和合红茶号”,所产茶叶命名为“宜红”茶,意思是产自宜沙的红茶,且有着“宜乎其红”的寓意。1892年宜红茶运营就达到了五万担 ,十年艰辛创业,高峰期将宜红茶发展到三十几万担。当时,鹤峰、宜都、长阳、五峰、渔关、桑植、大庸等各地的初制红茶通过水陆两路并进运到宜沙泰和合红茶号,在这里进行精制加工,制成专供英王室的宜红茶。再将宜红茶通过水道运往津市尔后转入汉口发往英国。当时泰和合所产的“宜红”茶主要出口英国,宜红茶被英国上层社会公认为“绅士茶”。卢将“宜红”茶在英国盛销了三十多年。在中国茶史上创下了“北祁红”“南宜红”的殊誉。
另外,徐老师还详细介绍了“宜红”茶的工艺流程。首先是经过粗加工的四道工序,制成初级原料成品;然后把初产进行精加工,靠人工均匀筛选茶叶,经过十几道挑、筛、碎、抖、飘、选、拼、匀、堆等复杂的工序才能制成工夫宜红茶成品;最后把成品干燥(提香)用木箱包装好销售出去,那些木箱都是特殊材质制作的特定包装箱。
“宜红”茶的传承,传下来的不仅仅是工序,更重要的是“宜红茶”的精神。这个精神就是实业兴邦,为改变国家命运而兴业富民。卢次伦当时做茶叶生意首先就是为了实业救国(为了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其次是仁义惠民,他在兴业过程中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组织修了骡马茶古道一千多里以及渫水至津市的三百余里水道,并且办义校、做义渡。在当时,宜沙老街上泰和合红茶号茶庄里,高峰季节有五六千人为其劳务,钟鸣鼎食,“仰其生息者万余人”,把宜沙老街打造成了一条茶商古街,故在百年前,宜沙老街便有了“小香港”的美誉 ,足见“宜红茶”给当年宜沙带来的繁荣。最后,泰和合茶庄赚到的钱也全部回馈给了社会,泰和合的“宜红”茶是有着红色革命故事的茶,宜红茶与年轻时的贺龙元帅在石门宜沙一带的革命活动患难与共,以及宜红茶为支持革命所有的默默的无私奉献,这是一段尘埃尚未封闭的鲜活历史,是人们不能也不该忘掉的精神文化瑰宝。
徐老师傅同调研团的成员们说,正是由于他对宜红茶文化、宜红茶精神的那份挚爱,才让他们这些传人一直在坚持传承着“宜红”茶的精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精神支柱,而这种精神支柱就是“宜红”茶的文化内涵。
(图为与徐家富老师的合照)
最后,调研团在宜沙老街茶行门口与徐家富老师傅合影。徐老师对调研团所做的工作给出了肯定,对调研团寄予重望,也希望调研团能继续努力,为石门“宜红”茶的宣传工作和石门的万里茶马古道宣传出一份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18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