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19年8月1日至14日,我们展开了“江南地区旅游业民宿安全调研”,在实践过程中,走访了苏州境内的周庄、沙溪等地以及上海的部分旅游景点,针对消费者以及经营者进行了访问,从中了解到对民宿市场存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的担忧及其背后的逻辑。
理论发展:
我们这项调研立足实践,真实、客观、有针对性、实效性、评价性地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民宿集群效应、消费者行为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等从社会、经济、人文、心理等多方面考查了江南周边地区民宿的现状,力图从中得到启发,能够为民宿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旅游民宿的产生,发端是为了解决观光地区住宿设施的供需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日臻成熟,消费者也越来越注重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而简单定义的民宿——“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为外出旅游或远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的住宿场所”这一概念,恰好契合了这一消费心理。事实上,得益于这样的的发展趋势,民宿的含义也得到了外延,市场化、商业化以及资本越来越占据民宿行业的重头,在热门旅游景区,甚至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宿集群。在其不断发展扩大的进程中,喝彩与非议并存,毋庸置疑,其前景是光明的,然而同很多处于成长期的产业类似,通向光明前景的道路必然是曲折的,尤其要求就行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有效地给予正向反馈。
我们的调研即是主要针对近年来引发较大争议的民宿安全性问题,适当融合进一些企业文化、价格、区位等影响消费者以及经营者的元素,因时间、人手、资金等种种受限,我们将调查范围定位在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江浙沪长三角地区,通过线上发布问卷以及线下实地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时下旅游景区民宿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对其解决有了一定的构想。
一、潜在性消费者的疑虑
尽管民宿行业发展在旅游业总体发展中如日中天,一部分游客还是没有民宿居住经历并且对其持怀疑态度。这疑虑的背后,同大部分观望者类似,近七成的这一属性的调查对象表示多多少少因为一些社会报道而对民宿是否能够保障顾客的卫生安全、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不信任。
信任一直都是服务业中的几大要义之一,只是当前在各大产业的输出者和接收者乃至各环节本身之间都面临着信任的缺失这样一大困境。无独有偶,这一因素同样制约着旅游民宿的茁壮成长。不可否认,各种媒介上有关游客在居住民宿的过程中遭到人身、财产安全受损害的例子屡见不鲜,其中不乏真实的事件再现,但也充斥着夸大其词和危言耸听。固然,媒体和信息的开放便利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连接甚至常常能够实现他们的直接对话,使得过去繁琐的流程变得简洁,然而也给我们铸就了信息的茧房,加剧了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从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来看,媒体的相关渲染的确是造成诸多游客对选择居住民宿望而却步的重要因素,但我们不难想到,这背后是资本的运作,是市场在“搞鬼”。
似乎每一项热点都善于捉摸受众的心理,可以说,热点是顺应和把玩目标人群的心理而诞生的。抛开有关民宿的负面资讯,其实民宿这一模式本身,也是近年来的一大旅游热点。回归其早先定义,我们找到这样的关键词——“自用住宅”,实际上仍然贯彻着这个几乎可以说是“原始”的概念的民宿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尤其在我们这次选择的长三角地区,基本上专门商用、规模经营才是大势所趋。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大部分民宿已经完全是商业的产物,而不是人文的附属品。它本质上已同旅馆、酒店并无区别。甚至由于其短暂被认知和接受的历史,人们更担心它的可靠度。相较于后两者,它最大的优势是人文情怀,尽管经过调研,近半数的游客持有类似“许多民宿不过是在卖弄人文关怀”的观点,但这在目前还是不可抗拒的事实。而重点在于,同旅馆、酒店相比,在我们这里,民宿真正意义上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要短得多,也许对于紧追潮流、热爱旅游的青年一代它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可是对于很大一部分旅游人士,它的确是个新鲜事物。新鲜事物可能会朽坏,而具有前程的新事物不会,民宿其实称得上是新事物,虽然本身具有不完善的地方,加之“幸存者偏差效应”导致民宿安全很成问题的一遍遍报道、灌输,使得其成长的道路充满艰辛,但是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探索,是有望破除以偏概全的评价的。
二、有过居住经历的消费者的“毁誉参半”
由于种种技术上的局限,调查对象的样本容量没有成千上万,不过在已经有过民宿集居住经历的消费者层面,我们也回收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问卷若干。根据反馈,这一部分游客对于民宿的总体态度比我们原先的预想要正面。尽管对于居住过的民宿褒贬不一,尽管有些人的确有过不太愉快的经历,但即便是做出负面评价的人,绝大多数也对民宿整体行业的未来走向持积极态度。对于问题的揭露甚至超过了我们要求中的针对安全性这一方面,也切实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改进意见。
就反映的问题而言,主要分布在卫生安全以及财产安全,我们的调查对象里,没有出现人身安全受威胁的情况。事实上,所谓安全问题也不仅仅出现在民宿行业,与它类似的旅馆、酒店也面临人们对这个方面同等的担忧和抱怨。只是我们从反馈中似乎找到了民宿在这一方面更加受到人们关注的一小部分原因:一是民宿的经营模式让消费者感到安全感的缺失,二是付出的成本导致期望值的升高与现实之间有时存在落差。
然而这两点都是在比较中得以凸显的。前者更多的是出现在传统意义的民宿上,即旅游景点及其周边原住民自己开放的自家闲置住宅提供的住宿,其经营往往没有保障,没有给人白纸黑字、确凿的安全感。比之正规酒店,好比顺风车之于正规公司的出租车,对于陌生人开放这种限度的便利,又不那么手续齐全、流程时时受到监督,难免使得人怀着一点担忧乃至恶意的揣度。后者则在大规模经营的专门商用民宿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一类民宿,更多的被我们戏称为“民宿化的酒店”,实际经营已偏离了原来的限定词,而更像是精装、情怀化、特色化的酒店,从各类软件的预订价格以及实地走访来看,也正是因为这些修饰词的加持,它的入住成本一般来说要高于且很有可能是远高于住酒店。投入越大那么自然而然地渴望的获利越多,消费者希望对它的“投资”能够与所得服务相匹配,由此抱着更大的期待,至于民宿本身,很可能将资金投入到店面装潢、宣传等表面功夫而非切实提高服务品质、安全保障上,加之主客观原因、主客体差异,有时不能满足这份期待。
即便如此,我们得到的反馈中真正涉及到重大安全事故的却极少,通常还是以担忧、怀疑、隐患等方式呈现。半数游客则是正面评价压倒负面评价,对自己的居住经历总体表示比较满意,只是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改进服务的意见。总体而言,他们对民宿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抱有信心和期待。
三、民宿经营者的阵痛
当下其实并不好判定民宿这一产业行进到了哪一时期,也许正处于幼稚期向成长期的过渡。但它已经暴露出了种种问题,甚至出现特定地区市场趋于饱和、同化严重等成熟期才会大规模爆发的问题。不过每一个过渡或是转型期,我们都可以冠之另一个名称——阵痛期。
在我们实地走访的苏州木渎古镇、周庄古镇、沙溪古镇等地,这种阵痛体现得尤为明显。江南一带多古镇,原本古镇的旅游模式已经相对单一,甚至同质化严重,虽说客源仍是源源不断,但是我们能感受到游客得的热情并没有十分高涨。民宿的引进原本是盘活古镇旅游资源一大利器,因为它比农家乐的传统模式看来更具有文化内核,而文化的开发是无穷无尽的。不过无论是从问卷抑或我们的访问所得,似乎不难发现,这些民宿经营者在这个暑假并没有迎来往年的住客爆满“盛况”,至少相对于前一年业务稍有萎缩。
不过,他们大都表示这与民宿的安全问题没有多少关联,而是直接与旅游景点的宣传以及自己的宣传手段能够吸引来的客源多少有挂钩。最大的问题正在于前文提到的同质化有关。无论是旅游景区,还是民宿,相似的供给多了,而需求不变甚至还要追求更加个性化,自然容易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他们表示,在确保安全隐患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将更多投入在服务的个性化、宣传和打造自己的品牌、锻造企业文化等方面。
总结:
在这次针对民宿的调研中,我们扼住安全性问题这一要素,但绝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这一要素的简单询问,而是从多视角、多方面进行了考察和思考,成为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桥梁,助推了双方的沟通,也了解了双方的合理关切。毫无疑问,民宿行业拥有广阔的前景,其发展过程也值得惕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15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