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调研乡村温室大棚发展现状,响应乡村振兴战略,7月14日,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蒲公英”社会实践团“诸城调研小分队”,走进潍坊市诸城市曹强村进行为期两天的实践调研。实践团队深入基层实地考察当地设施大棚,对曹强村村委会成员和种植农户进行了采访,并为其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据悉,曹强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村里有一定面积的设施大棚,主要的大棚种植作物为芸豆和西葫芦。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了解到,曹强村的大棚种植已经从原来的纯手工操作到已经实现了半自动化,不再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大棚种植是我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大棚科技发展越来越好,挣的钱也越来越多了。”据村民陈大爷向队员介绍,在大棚技术还没改进前,每到冬天下雪的时候,农户需要将大棚上盖的草席子用塑料薄膜盖好,以防把草席弄潮腐烂,等到雪化后需要再去拉绳子卷起草席,保证作物有充足的阳光。在采访过程中,陈大爷边伸出有着深浅不一的疤痕的双手,边示意队员观看,“这疤就是那时候留下的,不过现在技术得到改进了,就不用人工拉了。”陈大爷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图为队员正在对当地村民进行采访,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现状。
实践期间,曹强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向队员介绍了当地大棚种植的发展史,曹强村已经从原先的单一种植业转变为种植业与养殖业共同发展,近几年由于天气变化不定,使得从事种植业风险增高,有一部分菜农转行去做了养殖业。同时,队员了解到,曹强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进行农业劳动的主要是老年人,大棚种植区也有所减少。“现在大棚技术进步了,不过人也走光了。”一位老奶奶无奈地告诉队员。村子里就业岗位少,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有些甚至已经在城市安家。
此外,实践团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与种植户进行深入交流,发现在曹强村大棚种植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菜农大棚种植技术水平低,农户不了解新型农业技术;二是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少,农户缺乏技术人员指导;三是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不相适应,农户不清楚如何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
在对村民进行采访后,队员走进大棚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大棚的内部构造和种植技巧。实践期间正赶上土地休整期,大棚里并没有种植作物。菜农向队员介绍到:大棚的土地修整对作物的种植十分重要,6-8月天气炎热不利于进行农业活动,但可借助高温对土地进行杀菌除虫,在这期间可施加肥料来恢复土壤肥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年产量基本一致,实现生产支出平衡。
图为处于土地休整期的大棚内部景观。
在对当地大棚进行实地考察后,实践团队队员结合专业知识,立足于曹强村设施农业大棚种植发展现状,为村民提出了一些大棚种植建议。农业设施专业的队员向村民讲解了合理利用“棚气”的重要性,“小伙子,你说的‘棚气’是什么呀?”“利用‘棚气’就是要学会调控大棚的温度和湿度,在大棚种植过程中,由于大棚内密闭,易产生一些有害物质,会使蔬菜发生病变而减产。”
随后,队员向农户详细说明了调控温度的方法:大棚种植最佳温度25℃~ 33℃,当温度较高时,可以采用定期开棚通风、换气孔和喷雾等方法来进行降温处理;温度过低时,可以选择无滴膜在棚面进行覆盖来增加大棚内部温度。同时,队员建议农户管理大棚时要适当进行通风换气,“大家注意,在早上大棚内缺乏二氧化碳,而中午气温较高,都应该打开通风口进行换气,来促进蔬菜生长。”一些村民询问了调控湿度的重要性,队员告诉农户,湿度对农作物生长也有一定影响,湿度过低,土壤干旱,植株易失水萎蔫;湿度过高,作物易旺长,并易诱发病害。
图为实践团队与曹强村村民的合影。
此外,实践队员根据所学知识,发挥学科优势,向农户们讲解了施肥和浇灌的科学方法,并建议村民可以将农业种植与互联网相结合,增强网络宣传,扩大销售渠道,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留住青壮年,提高大棚种植技术,解决大棚发展难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是曹强村村民的希望与愿景。实践团队通过调研,对现代大棚的发展情况和问题有所了解,并与农户互相交流大棚种植技术,为当地农业发展贡献了一份青春力量。团队将继续开展三下乡活动,推动互联网同农业相结合,促进产业发展,为当地设施大棚种植谋新发展道路,助力乡村振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05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