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暑假,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组织了“大风车”大学生党员义务支教服务队赴辉县市固西村新博小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义务支教活动。支教队员用爱与责任和当地孩子们一起谱写爱的篇章。
初相遇,事无巨细,认真筹备
辉县地处豫晋两省之交,紧邻太行山脉,7月10日,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大风车”大学生党员暑期义务支教服务队走进辉县市固西村新博小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义务支教活动。支教地新博学校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民办学校,可寄宿、可走读。孩子们年龄不一,却都在这里有着相同的独立生活。这是文法学院支教活动开展的第九个年头,九年来,数百名志愿者走进大山,在这里感受爱与温暖,为孩子带去知识与陪伴。
义务支教活动为期约一个月,主要目的是关爱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补习文化知识,扩展山区孩子的视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出发之前,支教服务队组织召开了团队成员会议并进行了分工,强调了安全问题并明确了责任意识。根据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队员们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准备,认真处理好教师、学生、家长三者关系,与学校密切沟通,在保证基本生活与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展工作。
再相识,互助友爱,以心换心
团队成员是经过选拔后组成的,有大一、大二、两个不同年级,互相不熟悉,在这里,他们同吃同住,虽然分为初中部和小学部,但是经过几天的相处,队员之间逐渐培养起了默契,周末相约一块去吃饭,去附近走走,五个人走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却也觉得温馨踏实。一次支教,让我们从相遇走到相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时间有着神奇的魔力,短短几天,支教服务队的队员们就与学生渐渐熟络。在路上,在食堂,总有小朋友跟我们打招呼,微笑着说一声:老师好。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同学”,这里的学生很热情,很独立,在我们付出的同时,孩子们也在默默地接受并帮助着我们。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与老师沟通,听取学生建议,认真备课,努力为同学们带去一节节生动有趣,富有意义的课程。为了更好的与学生沟通,辅助老师的工作,我们时刻陪伴着孩子,上课一起学习听课,下课一块做游戏,他们的军训、户外实践、毕营晚会……我们都会陪伴左右。
在整个支教过程中,支教队员始终以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在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坚持与学生生活同步,不搞特殊化,积极组织备课,耐心详细的讲解,认真批阅作业,做好老师的好助手,确保支教活动顺利进行。
终别离,时光不老,陪伴不散
“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九一班的学生唱着《成都》,歌声回荡在校园,支教生活已经过了大半,离别总会到来。
暑假,支教队来到这里,选择为山里孩子的成长出一份绵薄之力。可是,这里的孩子,仿佛没那么需要帮助,独立的让人心疼。他们那么小就独自打理自己的生活,支教队员们早上路过他们寝室,被子叠的整整齐齐;吃饭时,自己刷碗,盛饭;洗澡时,自己端着盆子,拿着毛巾,用小手一点一点的湿着头发、搓着身体;睡觉时,没有妈妈的催眠曲,也能乖乖的睡着……每次看着他们小小的个子,踮起脚尖在水池边刷碗时就觉得他们懂事的让人想拥抱。然而,再怎么懂事,也止不住想家,更何况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只是不说出口罢了。看着这样的他们,队员们心疼的说:“我们能做的只有多陪陪他们,毕竟友谊无法填补亲情。”
“如果真的爱我,就亲亲亲亲亲亲我,如果真的爱我,就陪陪陪陪陪陪我……”孩童本弱,留守则刚,他们保有孩子原有的童真与快乐,也有些如小大人一般的独立与自强,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他们只好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磕磕绊绊。自立自强固然可贵,但孩子们仍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稚嫩的童声中饱含孩子们的心声。
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看似简单的东西,却在传递着无价的知识,改变着无数人的命运。支教队员郑冰冰说:“当初选择“大风车”作为支教队的队名,是想把知识与欢乐奉献给山里的孩子,陪伴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快乐的暑假。”很庆幸,支教队的队员们做到了,在大大的山里,他们融入了自己那小小的爱。仲夏,支教活动即将落幕,但我们与孩子们的联系不会断,生活还将继续,爱依然在燃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86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