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粮食生产成功实现了“十二连增”,产量、库存都超预期达成目标。但是在取得如此巨大成果的同时,我国耕地的过度利用也使得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频频出现,目前较为严重的问题有土地荒漠化、地下水开采超标和土壤污染加剧等。因此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逐步恢复耕地质量以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提出实行休耕制度试点以来,甘肃省会宁县因地处西北存在严重土地荒漠化问题而被列为试点地之一,自2016年《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通过后,至今已实施了3年,然而会宁县荒漠化问题却仍然十分突出。为深入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当地农户对休耕相关问题的看法尤为重要,因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的队员们于7月25日前往该县的柴家门镇展开调研。图1会宁县柴家门镇政府前合影
粮食不值钱,收成不好,为何不休耕?
队员们调研过的农户中,有大部分人都表示仅仅依靠自家农业方面的收入难以维持整个家庭的支出,具备条件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会有各种兼业行为。但同时他们中放弃耕地的人却是少数,在队员们和农户的交谈中得知,家里的地不种的话放着就是放着,那还不如多多少少种一点够自己吃的就行,多的话就有多少卖多少,反正也不会卖得了多少钱的。据当地农户所说,他们这边主要都是旱地,很难执行标准化休耕模式,因为旱地的肥力是很难恢复的。图2队员们与柴家门镇农户们合影
农户们对“休耕”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在进行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农户们对“休耕”一词的定义还是比较准确的。多年耕地积累下来的经验告诉他们,对于同一块地,比方说今年不种明年种,明年收成的时候产量是会有所提升的,这样的耕作方法通过减少第一年投入的成本并提高了第二年的产量,从而使得最终收入是有所增加的。实际上几乎所有受访农户都认为休耕是有必要的,同时超过半数以上的农户也是以这种方式在经营着自己的耕地的。这样的话按道理来说休耕政策应该是很顺利地在推广,土地质量应该是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才对,可为什么执行了几年时间却收效甚微呢?队员们了解到农户不会主动去了解休耕方面的相关政策,各地方单位没有及时普及休耕政策的内容,这两方面都是阻碍休耕政策发挥其作用的主要因素。图3 农户们接受调研过程中被逗乐
坚定实行休耕政策,为农户带来福音
长期以来我国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的矛盾已日益突出,一方面高速增长的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粮食的价格,另一方面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对我国耕地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提高农户们的生活幸福水平,更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只有不断完善现阶段的政策制度,修补各方各面存在的漏洞和缺口,确保各层级工作执行到位,才能发挥出休耕制度的最大作用,最终为我国农村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
此次对柴家门镇农户休耕问题的调研令队员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民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无法解决的困难,这些困难都是需要更多深入基层人民的调研才能完全反映的出来。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更要以解决农民问题为主要研究任务,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才会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栽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83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