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洪家楼的车马喧嚣,只需要一辆k902公交。
两个小时的颠簸之后,我们终于进入了章丘地界。宽阔的道路上是急驰的重型卡车,尘土和尾气的味道交缠盘错,升腾而起,在烈日的炙烤下格外刺鼻,这一切都见证着一个北方工业城市的高速运作。如果不是两边人行道上有一串黑陶店家,我实在难以想象,这是龙山文化遗址所在地,是黑陶文化发源地。
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一定有无数匠人与匠心在支撑。黑陶是一门古老的制陶技艺,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器体通身乌黑,古拙大方,具有“粗暴野性”之美,是“土与火的艺术”,这门技艺发展到现在,工艺在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中不断发展,精密繁复的花纹、颇具难度的器形都已经得到实现。但是,与许许多多非遗项目一样,黑陶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我们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龙山陶韵”调研队非常幸运,探访到了两位龙山黑陶传承者——胡新苗老师与张国庆老师。两位老师都有对黑陶、对龙山的一片赤心,都是真正的“工匠”,但是,两位老师的风格和观点却又有诸多不同,听完两位老师的教导,感触良多。
德功黑陶的胡新苗老师非常热情,她坐在大厅的木椅上侃侃而谈,详细介绍了她的从业经历、行业存在问题以及行业前景。胡老师给人的感觉就是“高手在民间”,她的见识和经历远远超出我们想象,而这一切在她看来好像都是云淡风轻,她那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和强大严谨的思考能力结合在一起,锻造出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当我们问及对于挽救黑陶产业的措施时,胡老师脱口而出:校企合作。确实,当下年轻人不愿意去坐“黑陶”这张冷板凳,不愿意接受长时间枯燥的训练,不愿意承担无法成才的风险,不愿意成日与泥土与锅炉为伍,没有新生力量就意味着没有传承,黑陶技艺的发展确实需要新血液的不断注入,所以,胡老师一直致力于“黑陶进校园”活动,希望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让更多年轻力量触碰黑陶、感受黑陶、投身黑陶。
就在德功黑陶的不远处,是张国庆老师的黑陶研究所。张国庆老师是典型的眼热心也热的匠人,身上还带着一种独有的诚挚和狷介。在交流过程中,张老师最常说的话是:我只说实话。张老师的“实话”是许多人不想说也不敢说的,这“实话”背后的支撑是张老师深厚的黑陶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为了黑陶,曾经搬过七次家,建过七次房,举债数百万,历经上千次实验,不仅成功恢复了传统拉坯成型制作蛋壳陶的工艺,还研制开发出四大系列数百种黑陶工艺品,这份深爱,已经不是张老师那无数的奖项可以表彰的,其淳朴与坚韧,当为大国工匠的脊梁!
实践结束,对于黑陶文化的调研也告一段落,但我们所承担的推广黑陶文化的社会责任却远未结束。黑陶的传承发展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责,政府、企业、学校、媒体都需要承担起对于以黑陶为代表的各项非遗的责任,让文化活起来,让历史活起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65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