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群众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是脱贫路上的重要支撑;让贫困群众获得稳定的工作,是不再返贫的有力保障。目前国家已经将“稳就业”放到了首要位置。纵观我国局势,我国务工人员流动频繁,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深入人心。“如何留住青壮劳动力”是当地政府正在积极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探寻上述问题在登封市农村地区的解决方案,7月31日至8月1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赴登封暑期实践队又来到了唐庄镇井湾村,调研相关产业和基础配套设施。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主要考察了井湾村的家庭作坊、农业大棚扶贫项目、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交通设施、基础环境保护设施、基础医疗卫生设施及混凝土搅拌厂等产业,而这些产业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在这些村庄产业中,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是家庭作坊和农业大棚扶贫项目。
图为作坊工人刘大婶的两个孩子在娴熟地糊纸、制作档案袋。 夏云飞 摄
穿过低矮平房的羊肠小道,踩着刚下过雨后的泥泞土地,我们在作坊主刘大叔的带领下来到了一户看似普通的人家。走进大门后,本想径直朝院内走去,我们却被刘大叔带进了西侧一个不起眼的毛坯房内。屋内的装修十分简陋,只有几张大桌子挺整齐地摆放在屋内,有三名工人正在装订档案袋。我们从作坊主刘大叔那里了解到,该作坊主要负责档案袋的生产,其主要工作是将工厂生产的纸板弯折、粘贴、安装连接口和连接线,加工成成品之后运送到郑州对接的商店销售。由于当时正值暑期,学生放假,作坊工人刘大婶把自己家的孩子也带到了作坊里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活。糊纸、粘贴、折叠、装订……一道道工序看似简单,却要一个人重复做几百遍甚至几千遍。看到此情此景,我们不禁感叹,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小物品、小部件,都是辗转几地来生产,我们所用的档案袋,说不定就是在某个不起眼的村庄里的某个破旧的毛坯房里,由一群工人甚至是小孩子用双手一点一点地制作而成。没有感情的实物背后却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我想,只有真正见到过的人才会有此感受。
图为队员尚舒帮助小女孩制作档案袋。夏云飞 摄
话题再转向生产。由于该作坊出于产业链低端,档案袋成品的附加值很低,且技术含量不高,薪酬也就不太高。我们建议作坊主借助目前的金融扶贫政策,引进先进生产工艺,扩大生产链,将本产品更多的价值把握在自己手中,逐渐发展起系统的乡村产业,减少青壮劳动力的外流。刘大叔和我们一拍即合,告诉我们这正是他目前的想法,而下一步就是要结合相关金融扶贫政策实现这一想法。
图为队员师灿宇和扶贫大棚所有者高叔叔谈论大棚的经营状况。 夏云飞 摄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村里的农业扶贫大棚。一排排整齐的现代化塑料大棚排列有序,像是帮助人民摆脱贫困的排头兵,带领人们走向致富路上的站岗人。走进大棚,一排排绿植错落有致,绿意盎然。大棚所有者高叔叔告诉我们,现在赶上了好时候,党和国家的政策很好,政策的基层落实情况也很好。大棚内种植的是红心火龙果,并有专业人员提供技术保障。高叔叔介绍道,大棚共投入30余万元,大棚内能够调节温度,保障温差,培养口感优良的果子,每斤果子最好时能够卖到20元左右。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农业扶贫大棚。夏云飞 摄
我们认为,对于登封来说,除了家庭作坊和大棚扶贫等脱贫产业,嵩山也是当地的重要资源,若能够合理利用则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应。从大量的脱贫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经验:贫困村要利用好嵩山、保护好嵩山,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主题,开发好当地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民宿、特色农家乐,结合现有的各种乡村产业,不断完善产业体系、不断提高技术,让更多的村民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共同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62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