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生寻找非遗路 传承不可丢
黄冈8月10日电 (通讯员 卢洁 )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纸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流传至今,不仅是因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更是因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使其含有的人文底蕴越来越深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爱我中华”梦之队—时代乐章一队人在7月9日踏上了寻找非遗之路。
他们通过查找询问了解到著名艺术家剪纸大师农民画传承人李福爱位于延安杨家岭旧址中的刘少奇故居旁的窑洞内。走进窑洞,第一眼就可以看到挂满了红色剪纸的墙,再往里看去,可以看到一位穿着红色大衣的大姐手上拿着一把剪刀在红纸上飞舞着,她就是李福爱。
李福爱,她来自陕西安塞,今年她已经65岁了,剪纸剪了四十多年。因她的一手剪纸绝技,成为了著名艺术家剪纸大师农民画传承人。李福爱创作的各类艺术品高达十万余件(幅)。她不仅精通剪纸、农民画、陕北民歌,且擅长民间舞蹈、秧歌、面花、泥塑等。现成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陕西省农民画传承人。
李福爱说:“过去我们的剪纸都是手工剪纸,每个人剪出来的都是有自己的感受和特色的,我是从小跟着奶奶和姑姑学习的,一直剪到现在。但是现在机器代替手工,有些人拿到手工绣花之后会大规模生产,这样的剪纸是没有灵魂的,与手工相比偷工减料的。工厂的复制品不等同于艺术。我们老一辈都是秉承毛主席的艰苦奋斗精神,我也会艰苦奋斗到底,认真把事做好,坚决不用机器。”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很多民间工艺品向商品转化,越来越多的工厂批量化生产。原来的手工剪纸被大机器生产代替,这样的粗制滥造损害了剪纸独有的特点,市面上贩卖的剪纸千篇一律,但手工剪纸包含了剪纸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每一张剪纸对她们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让她们剪完一次之后再剪一次一模一样也是做不到的。虽然机器的批量生产的产量多,但是没有情感,每一批都是一样的,失去了灵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具有重要价值。传承是义不容辞,不仅是从家人开始,更应该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52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