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西农学子解用水之苦助力中国新农业
来源:经管学院 作者:郭嘉欣/文 方晓丽/图
千沟万壑,黄土高坡,农业为骨,水源为血。建国之后,党和国家为解民生之急投入大量资金在基层修建了大量的农业灌溉设施,修建了许多井,渠,为了解农民对灌溉设施的管护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赴武功县调研小组于8月9号前往了大庄镇观音堂、孟王村和许家村,了解当地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情况。
8月9日早晨7:30,原本炎热的天气似是因体恤队员们而意外凉爽起来,宜人的天气让原本便精神饱满的队员们更是干劲十足,大家马不停蹄地向调研地点出发。到达观音堂后,队长带着队员们去了该村的村委会,在相关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北立节村的水利灌溉设施的运行情况和辐射范围,对该村去年的经济收益也有一定了解,了解完成后,队长强调了在该村调研的注意事项,调研团成员两两分组,有目标、有计划地前往农户家中展开调研。小队到观音堂时还是在清晨,本以为村民还在休息,调研可能不会顺利展开,到了村里才发现,勤劳的农家人早已开始了一天的生活。队员们也不敢懈怠。立刻分成5个小组分别前往村子的4个不同方向开展调研。村民的热情帮助我们克服了方言的障碍,使得调研开展的十分顺利,对于问卷的内容,村民回答得也很积极。
“大爷,咱家里都种的啥呀?今年收成咋样呀?”,“粮食和猕猴桃都种的有,今年下雨多,我们家地离河又近,收成还凑合。”,一位老大爷提起今年的收成地说道。走访一轮下来发现,该地使用水渠进行灌溉,而水渠的水量大,水费贵,一个小时可以花60元,每家每户基本上每年要花费500元在灌溉费用上。离开观音堂后,队员们又乘车来到了孟王村。发现基本上观音堂与孟王村的状况相似,同时队员们也发现一个可喜的现象,那就是几个村的村民们基本上不存在违反灌溉用水规则的行为,大家对这些行为是十分抵制的态度同时都有着良好的用水习惯。
下午队员们来到了许家村,自然地理区位上两地虽有差异,但民风却淳朴得一致。“您好,我们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是来做暑期调研的,可以问您几个问题吗?”“是西农的娃呀,快进来坐!来,喝水!”,这样的对话在村子里响起了无数次,还有奶奶执意要留队员在家中吃饭,还给队员们打核桃吃。类似的情景每每出现,都是对队员最大的鼓励,炎热的天气也不能放慢队员的脚步,此时的烈日不再是烈日,是村民给予的热情与温暖。在许家村,队员们发现了不同于观音堂村的灌溉情况,村民庄女士这样说到:“我们村的灌溉用水主要是以井灌为主,灌溉的效率非常高,并且是按小时算的水费,一般一小时是24元。每年的灌溉费用大概是300元。而村中的井也是由政府出资建造的,咱们对这些灌溉设施也非常满意,只是管理水利设施的人手不够,有时候需要维修的时候不够及时。
在一天的调研结束时,队员们相互交流了彼此所搜集到的信息,并对农户们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此次调研拉近了队员们与社会的距离,队员们深入基层,对我国农村发展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在实践中也开拓了视野,发现了自身不足,这也激励着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相关知识,并且学会运用,将其付诸实践,真正转化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除此之外,还要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等,成为新时代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队员合影
工作人员耐心解答问题
队员与当地村民交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41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