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之中
——记南京师范大学数科院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横坎头村。只因我们的社会实践小队说是想到浙江去看看,于是多番求索之下,我们找到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在余姚下榻的第二天早上,选择坐公交前往,每三五分钟一站,我们奔袭了近两个小时。
下车以后,发现自己好像是站在小山坡上,四顾之下,除了我们小队,能发出一点动静的,就是鸡和狗。步行深入其中数百米都是一个样子——只见青山绿水,不见人迹。在同一个海拔上,观赏型树木井然有序,同种同类的成片成群,一看就是人工的,大概可以得出这里的种植业比较发达的结论,也不枉了居民月均收入五千的先进发展村的名号。
待行近人烟,处处青瓦白墙,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银行旧址等都是诗意十足。四合院、木板门、流水设计成瀑布状,甚至有点园林的意味,所保留的历史资料都比较丰富而且自然,一些用具还比较完好,较大程度上可以让人还原出当时的生活。我们去的那天赶上有些小雨,正是一派“空山新雨后”的意境。在这里,没有历史轴线上那种时代不同所导致的伟大与平凡、悲壮与和平的激烈碰撞感。一个故乡,一个革命的故乡,保留得越完好,越让人觉得“物是人非”。尤其让我感到,人固有一死,我们只是后死者;后死者的奋斗,无法回报已殉者的呐喊。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要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已殉者本不是为了“求回报”,我们的生活也不应该是“为了回报”。革命是为了更好地生,不是为了光荣地死。革命的眼光是向未来看的,我们的生活要脱离了悲壮而美好起来。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我们那天中午用餐的小饭馆。饭馆的老板娘是个出国留学归来的博士。青年才俊,不留在一线城市也就罢了,她连县城也不去打拼,就待在这么个小山村里,开了个红色饭馆建设家乡。我当时就觉得,我们还需要找什么革命初心呢,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后来我们也去过嘉兴南湖,并且参观了那边的南湖革命纪念馆,也遇到了成群结队的特意来参观的中学生。然而,姑且不说南湖的参观形式是多么神圣而且隆重,其实只要想一想中学生的“奋斗应试”的日常,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种节日式的所谓的“革命初心”其实是被“特殊化”了;而在这个偏远的小小的横坎头村里,在这个女博士的小饭馆里,革命初心四个字,才被真真正正地“生活化”了。很多精神上的东西,做在一年中的某一天里,做成一个群体所特有的品质,是没有多少用处的;只有做到生活中去,做得不那么高大上,做成“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的精神才能生生不息地广泛传承下去。
我希望,在教育青年铭记革命初心这方面上,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应该越来越失去其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们的青年来瞻仰先烈固然是好事,但即使不来瞻仰,我们的青年也能把革命初心做到实处。
佛经有言曰:“须弥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这原是佛家的世界观,以须弥喻极大,以芥子喻极小,而我的进一步理解为——佛法虽然高深广博,莫测其涯,但是却可以正好包容在微小的一人或一事或一物或一地之中,不必有高档庄严的外表或形式来藏纳。难道必须有高华寺庙处,才有佛法吗?我们也就可以这样说,革命初心亦高亦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
这里是横坎头村,小如芥子,这里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地方。中国的革命初心不在什么著名的别处,而恰恰就是在此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34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