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道少年好,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该在大学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打磨
自我。在这个暑假,重庆大学“走近生态”社会实践团前往泉州市多个乡镇、社区以及公园等地,开展以“践行垃圾分类,传播低碳理念”为主题的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以“宣传员”的身份传播低碳环保理念,以“示范员”的身份带头参与垃圾分类,以“讲解员”的身份科普垃圾分类小知识,努力打好新时代的“绿水蓝天保卫战”。
“做好宣传员,传播低碳环保理念”
7月31日,实践团成员首先到达了惠安县两个社区中,由于那里不是泉州市的试点小区,很多宣传工作做的并不到位,导致很多居民对垃圾分类理解的很模糊,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鉴于此,实践团成员守候在小区垃圾投放处,遇到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就会迎上去,热心详细的为他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鼓励居民认真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掌握垃圾分类常识,从少使用一次性纸杯、餐具做起,自带环保购物袋,减少垃圾总量;从回收变卖废旧物品,集中放置废弃电池做起,逐渐养成准确分类垃圾的习惯。
有居民表示出对垃圾分类的困惑,不仅仅在于如何具体实施垃圾分类,还对于垃圾分类能带来的益处产生了疑惑,就垃圾分类是否是一项利大于弊的工程,实践团成员用数据解决了居民的疑惑,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一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在这两天中,实践团成员真正把自己放在垃圾分类宣传员的位置上,向小区居民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介绍垃圾分类的具体方法,传播绿色低碳生活风尚,为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建设生态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理解到了学以致用的真正意义”
在进行社区宣传时,除了与居民交流达到宣传效果,实践团成员也前往社区物业进行深入的调研。在和物业工作人员交流以后,实践团成员对垃圾分类的应用推广理解的更加透彻。不仅了解了环境知识,还学习到了一些管理理念。该怎么做才能让居民自觉落实垃圾分类,管理学上的强化理论就给出了解决方案,也就是激励和惩罚。但是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这其中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目前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仍面临着困难。一是人们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难以短时间内快速更改。一个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段时间,改掉一个固有的习惯却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人们时时提醒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许多社区目前还未能主动地开展宣传工作,多是被动的接受相关部门的要求,完成表面性的宣传工作,无法起到引领社区居民的作用。
访谈中,社区物业工作人员雷女士强调,在整个垃圾分类的过程里面,政府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要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其次是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的感悟和理解要到位,并且还要付诸行动,在点点滴滴中养成文明习惯,比如分开处置餐厨垃圾,集中放置废弃电池等等;同时软件和硬件也要跟上,比如值班人员和垃圾分类桶;最后,垃圾分类一定要有经济利益流入,要能变废为宝,在这一环节政府就可以鼓励相关的企业,激发企业行动的积极性。
目前泉州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局限性,在于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上,在于政府关于垃圾分类的制度建设上,也在于每个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真细致精神和环保节能意识上。由此引申开来,只有大家都摒弃嫌麻烦的想法、思维习惯,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垃圾分类工作才能更加高效的开展。垃圾分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一定要从四个环节抓起: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要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因为不管是在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资金等等各个方面,政府都是决定性的存在,没有政府的牵头作用,公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其次,居民要提高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思想认识,要理解垃圾分类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等所产生深远影响;并且要自觉学习垃圾分类的具体知识,并且落实到行动中来,坚持在点点滴滴中养成文明习惯;并且,作为城市的一份子,对于破坏环境卫生等不文明现象和行为,市民们要敢于抵制,坚决制止,主动对乱扔、乱倒垃圾等不良行为进行劝说,争取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第三,配套设施需要到位,比如资金、垃圾箱、垃圾站、运输设备、每个岗位上的人员都要到位。第四,要通过科学的手段与技术实现对垃圾的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形成良性循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34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