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天津泥人张,访非遗传承路
2019年7月18日,华中农业大学赴天津泥人张社会实践团队一行五人在天津泥人张美术馆采访到了泥人张世家经纪人李丹女士。采访以聊天的形式开展,气氛十分融洽。
首先她向我们简单介绍了泥人张世家的运营模式及发展形势。“泥人张世家始终把‘各有所长,分工明确’作为运营主旨,而这一主旨的实现则仰赖于艺术品创造者与艺术品经纪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她强调,“艺术品经纪人职位对于非遗文化的宣传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桥梁,经纪人既要对艺术品行业有一定了解,同时对于宣传、营销的模式又必须十分熟悉,因此比专家和学者更适合承担非遗文化的商业运营工作。”
近年来,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让很多传统文化产业的经营者看到了文创产业的发展前景。谈到开办文创的初衷,李丹表示,如何让文创和当下形成好的互动是关键。她认为文创是触角,是在文化与产品间搭建的桥梁,其本身是不获利的。以故宫文创举例,共开发了六千多个项目,但最终呈现给大家的只有两千多个项目。从表面上看,文创的年产值很高,但是获利很少,其背后的艰辛鲜为人知。
对艺术品的认知理念和审美理念不够成熟,也是文化艺术传播的一大障碍。在李丹看来,对于艺术,很多人只是附庸风雅,并非真正欣赏,更多人可能只是出于盲从的心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说明大家在有意识地培养对于艺术的欣赏意识和欣赏能力,从侧面体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良性改变。同时,思想观念的不成熟还导致很多人对于艺术两个字望而生畏。一直以来,艺术往往与工匠精神紧密关联,而大家对于“工匠精神”这一概念普遍存在着误解,其实它并不是所谓古老的、压抑的、陈旧的观念,而是毕生精力和心血的延续,是摒弃浮躁、静心做好一件事的魄力和能力。
“泥人张世家作为一个转型发展较为成功的典范,及时地意识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诀是要引领大家看到行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大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观上,我们都希望文化得到保留,但从客观上分析,有些非遗项目逐渐消失是由于其自身已经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对于现实社会来说,它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谈到这里,李丹颇有感慨地讲起她曾遇到的一位根雕传人,因被父亲创作根雕时的专注所感染,传人本人对于根雕艺术是十分向往的,但是迫于家庭、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多重压力,他不得不选择大家普遍认为更有发展前景的专业,隐藏起自己的梦想。在李丹看来,接近传统其实更像是一个不断找寻自我的过程,因此,来泥人张世家学习进修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之外,更需要用心体会泥人张家族的创作风格,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基本的训练,锻炼眼手一致的能力,从而产生不断学习的需求,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泥人张世家真正想要传递给大家的创作理念。
采访结束,团队成员送上华中农业大学吉祥物“辛巴”一只以及由团队自制的泥人张版画一幅,并与受访者合影留念。
文字记者:徐舒怡
摄影记者:邵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32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