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七月,我参加了为期十二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加入了“萌芽”社会实践队。在这个与众不同的夏天里,我不仅收获了队员们之间的深厚友谊,还收获了纯真的“师生情”,那一张张笑容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们的工作重心不在于教会他们多少知识,而是希望通过引入更多的特色课程,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培养兴趣,在他们心中埋下颗名叫“希望”的种子。”下乡前一天,指导老师就和我们说道,我们能做的事不过微乎其微,在这十二天里,能给予他们短暂的陪伴,让他们感受快乐,就足以!
快乐,来自后勤组的饭菜
原以为会在下乡期间过着清汤寡水的生活,可当我看到主厨娴熟的掌勺模样,心里的担忧也自然烟消云散了。时至今日,我依旧能记得下乡的第一餐:菜心、青瓜煮腊肉、洋葱焖鸡和紫菜汤。简简单单的三菜一汤,饱含了后勤组的无数真情与心思。
“明天吃什么?”是后勤组组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到晚上,这句话就会被反复提起,逢人必问。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组长们每日还需向后勤组汇报组员们喜欢的菜式,以做出最优的采购方案。当看到自己想吃的菜被后勤组呈现到餐桌上时,欣喜之余,更多的是感动。
我曾获得一次机会跟着后勤组一同去市场买菜,见证他们忙碌一天的开端。清晨,雾还未散去,后勤组六点半未到就已出发,市场在镇上,离乡里约有20分钟的车程。在采购的过程中,他们精心挑选蔬菜肉类,仔细记录每一笔开支,提着食物满载而归。尽管夏日炎热,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一路上欢声笑语。阳光洒在车上,洒在蔬菜瓜果上,洒在他们晶莹剔透的汗水里。
快乐,来自付出后的回报
在下乡过程中,我对“新闻”这一名词有了更多不一样的感受,新闻报道必须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小到每一节课,大到组织的每一场活动。对于新闻我也更为重视,毕竟其影响力会不断扩散,而新闻组作为“把关人”,就应该严格审核与校对。每一次写稿以及审稿,用词的斟酌,语句的顺畅,内在的逻辑,都值得反复思考并修改。
“这个动词搭配不当”“前后句意重复了”“句子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在新闻组里,每天的审稿及改稿就像高考语文改病句一样,这也成为我们枯燥写稿生活的乐趣之一。在借鉴外网的优秀新闻报道和组员之间的讨论后,组员们的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还记得我们第一篇新闻稿上了岭师新闻的激动模样,获得了一大批的点赞;记得有一篇稿子上了大学生网报的首页,兴奋得买了饮料来庆祝;第一篇图志上了中青,连续“啊啊啊……”的大叫也无法表达我们的心情。每天都在写稿、审稿、投稿之间忙忙碌碌,在其他人看来,我们做的事情可能毫无意义,可在我们眼里,能用笔尖记录下这一份美好,用有温度的文字,记录这个不平凡的夏天,也足以让人快乐。
快乐,来自孩子们的喜欢
“老师,你是教什么的?”“老师,你怎么不来上课?”有些调皮的孩子还会翻看我的工作牌,然后一脸茫然地问道:“新闻组是干嘛的?”面对这些问题,我只能笑着对他们说:“老师不教你们,是来看你们上课的。”那几个小脑袋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观察是我们新闻组必须具备的能力,上课时要留意孩子们的反应及师生互动等情况,以捕捉新闻亮点。一次上课时,我留意到了最后一排的小男孩,他没有听课,而是从包里掏出尺子画机器人,我尝试与他进行沟通,发现他对画画很痴迷,并把包里把所有的尺子都掏了出来,一一细数,共有七把。在离别的最后一天,他一声不吭地将那幅机器人的画塞在我手里,上面画着七个由几何图形组装的机器人。
“送给我的?”我起初不太敢相信,居然会收到孩子的礼物。平时和孩子们的互动不多,能记得清楚的屈指可数,他这一举动着实让我感到意外。他点了点头,用当地方言表示“是的”。在确认是送给我的礼物后,我对他表示感谢,接着小心翼翼地将画收进文件夹,避免折皱。
这个夏天,多了份喜欢,多了份挂念,与你们相遇,何其幸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96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