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也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面对我国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垃圾处置难度,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热点话题。
从7月26日到7月30日,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赴浙江省杭州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根据2017、2018年度浙江省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以及杭州市2019年6月垃圾分类红黑榜小区名单,分别在西湖区、江干区等六个主城区选取了垃圾分类成效不同的社区,依据现行浙江省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检查评价表的指标,对其垃圾分类、减量化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实践团成员对分类垃圾桶进行开盖检查 拍摄:王潞滨)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发现,目前杭州市大多数社区都有系统的垃圾分类宣传方式,从宣传窗、指导手册到宣讲会和上门宣传,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从知晓率和参与率来看,与前几年相比都有了显著提升。小区内的生活垃圾多采用定时定点投放的形式,在投放时间点有专门的志愿者、督导员或桶长在小区内垃圾房附近,对居民投放的生活垃圾进行开袋检查和分类引导,保证了垃圾分类的正确率。在采访社区垃圾分类管理人时,部分社区负责人反映,垃圾分类正确率作为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最直观的体现,在现行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检查评价指标中所占分值比重较低,可能会导致部分垃圾分类工作只停留在宣传或其他方面的小区也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实践团成员采访灯芯巷社区主任 拍摄:吴科轩)
生活垃圾分类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而原位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则是城乡垃圾处理的最理想出路。7月30日下午,在经过四天的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调研后,实践团队前往西湖区转塘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参观了垃圾分类后易腐垃圾的原位减量资源化工程。
(易腐垃圾原位减量资源化工程设备 拍摄:吴科轩)
该项目在前端采用了基于我国厨房垃圾特性的破碎除杂纯化成套化技术与设备,对进入工厂的垃圾进行生物质纯化和重物质去除。在资源化阶段,项目采用了原位减量资源化成套技术与设备,突破了生物质废弃物堆肥周期长、养分损失大和产品品质差等技术瓶颈,发酵周期10-15天,运行耗能小于70kW·h/t-垃圾,有机垃圾减量率达80%以上,有机肥料的腐熟出芽指数≥90%。而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项目采用以“UASB+AO4+均相氧化絮凝”工艺为核心的原位高效脱氮除碳成套化技术与设备,可以使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95%、95%和90%以上,且出水水质稳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实践团成员在转塘易腐绿色循环中心的合影 拍摄:毕峰)
烈日炎炎,但调研热情不减。作为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践团的成员们深知垃圾分类对于固废“三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他们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地参观、调研所观察到的现象结合,对目前杭州市垃圾分类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希望能在之后垃圾分类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各项指标中有所体现,对杭州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有所帮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947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