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的徽州荟萃了一批优秀的教育、文化、历史人物,青山绿水环绕的古城里处处可见名人故居与文化遗址,在不经意间你可能就路过了某位名家的宅邸。7月21日,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赴黄山实践队的同学们继续探访了歙县的众多历史遗迹与展览馆,去追寻那些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徽州英才。
图为实践队全体成员在徽州古城前合影。
万世师表,光照千秋
刚下车,古色古香的城墙与牌坊便映入眼帘,在气势雄伟的徽州古城里便驻有实践队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陶行知纪念馆。如果说纪念馆一楼的巨幅雕塑展现了陶行知先生不俗的风貌,那么二楼的展览馆则为来访者叙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光辉而短暂的一生。
图为宋庆龄为陶行知题字“万世师表”。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生是近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缩影。队员们注意到每隔几个展柜便会出现一个凹进去的玻璃橱窗,内用几行文字来揭示陶行知一段时期的教育成就,这样概括性的话语便将整个展览的陈列连贯起来了。先生诞生于歙县黄潭源村,自幼聪明好学,青少年时期受新安文化、辛亥革命思潮和西方现代文明激荡熏陶,由此奠定了他伟大一生的基础。在1917年陶行知投身教育事业之初,便提倡教育改造与平民教育,先生一生致力于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中国教育探获生路,他开创了乡村教育,将教育普及到大众。在国难时期,积极开展国难教育并出国宣传抗日,呼吁教育追上国难,教大众救民族之命。“手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1946年7月25日,因劳累过度,陶行知先生突发脑溢血在上海不幸逝世。一颗巨星陨落了,四海同悲。在展览馆的最后,实践队看到了橱窗里摆放的先生的手模与头模,动容地驻足凝视,感慨这位伟大教育家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
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走出陶行知纪念馆,徽州古城外的几尊石像也有不少游客驻足观看。“哇,那不是中学课本里学过的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主人公刘和珍吗?”实践队员惊叹道:“想不到她是歙县人呀,这里真是人杰地灵!”再往前走,一位右手持工具,左手握砚台的工匠吸引了实践队的注意,原来这是为南唐后主李煜制砚的制砚名工李少微的石像,他脚下还刻有一些历史名人给予他的赞誉。而他旁边矗立着北宋活字印刷技术发明家毕昇的石像,这样的石像每走几步就能看见一个,队员们在这些石像前驻足良久。
沿着徽州古城墙,访遍了城墙下所有的名人石像,看着这么多杰出人才,队员们感慨着这片土壤神秘的力量。也是在这样长期谋生存求发展的斗争中,徽州人深刻地体会到,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立足社会与得到发展的关键。他们恪守古训: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正是这种崇文好儒,文教昌盛的社会风气,使得这里人才辈出,人文郁起,追根溯源,徽州的文化,是他们的育人之本。正是这里独特的徽文化为徽州的教育环境提供了优质的土壤,更是为徽州人们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徽州正是有这样一股强大力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学之士,也正是有这样的徽州人使徽州无论是在教育、思想、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突出的创造和非凡的成就。
图为实践队员在南唐制砚名工李少微石像前驻足观看。
流芳千百世,无梦到徽州
陶行知先生曾说:世界上只有瑞士才能与他的家乡徽州相提并论。在这方土地上,古宅群落,文明奇葩,如梦如幻,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历史的足迹。如今虽然古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已然分裂,但作为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歙县却将徽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在这里有统治中国思想历史近千年的理学源头,有独占中国经济鳌头三百多年的徽商,有备受文人墨客青睐的墨与砚,还有最高成就的中国版画……这片热忱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勤学善思的徽州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作、生产与实践,并为徽州、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站在这方神圣的土地上,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孕育的时代文明,所呈现的自然地理风貌,总会令人感慨它的人杰地灵,它的文化亦是翻动和体味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相信洗去的是铅华,增添的是凝重,蕴蓄的是期待,这一股徽州力量终将汇入时代的浪潮中,涤荡后世万千的心灵,更是为我们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提供了宝贵的启迪和有益的借鉴。
图为徽州文化博物馆内徽州古建筑模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77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