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扬沂蒙精神学习红色革命精神,历史依然鲜活,红色故事炽热。一枝独”绣”社会实践团来到蒙山高峰望海楼脚下的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7月23日,“一枝独绣”实践团于临沂市费县开展为期五天的学习活动。实践团由我院服饰1701班十名成员组成,由导员王晓冬担任带队老师,同行人员还有我院老师姜兆辉和郭增革。
7月28日上午,鲁泰纺织服装学院一枝独“绣”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费县薛庄镇三星村。在这里学习沂蒙山小调知识,了解“鲁派民俗”。我们找到第三代传人宋守莲,今天已经69的她已经传唱了50多年了。
一枝独“绣”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三星村,据宋守莲说沂蒙山小调的发源地是白石屋,那个小村三三面都靠山,是个簸箕状的山坳。村子就在在北面的山坡上,是个幽静之处。这首著名的革命历史歌曲,诞生在1940年抗日战争最艰苦困苦的时候,由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团员阮若珊作词、李林编曲,是在一间石头堆砌起来、柴火作为屋顶的简陋民房里完成创作的。刚创作出来,李林就一手拿着底稿,一手打着竹板,在山坡上唱给大家听。团队成员感受到了深深的红色革命精神。
百姓们用歌声来表达感情,当地人们都会哼几句,也喜欢哼唱,《沂蒙山小调》就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1999年,费县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以启后人。2009年这首民歌成为贯穿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的背景音乐,几次登上全国春晚的舞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宣布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之一,风靡大江南北,蜚声海内外。《沂蒙山小调》抒发了沂蒙人民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既歌唱沂蒙革命老区的美丽风光,又唱出了党、军队与老区人民的鱼水情长,已成沂蒙山的代名词和亮丽的文化名片。
最后,沂蒙小调代表了一个时代,总会让人想起蒙山沂水间的壮美景色和让人敬畏的英雄事迹。当年,这首歌鼓舞和激励沂蒙百姓们度过艰难岁月。这首歌传遍大江南北,人人熟知。也是历史的见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76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