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百年东沙角,找寻特色非遗镇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逐步加快,近几年从地方到中央,各级政府都在找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实践。“特色小镇”的建设思路,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席卷了全国,成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在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加快特色小镇的发展,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民俗文化创城,科技教育等特色魅力小镇,使其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舟山市岱山县的东沙古渔镇,历史悠长,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四千年前就有人在东沙角繁衍生息,有着“中国唯一的海岛古渔镇”的著称。2009年东沙的海洋鱼类传统加工工艺入选了浙江非遗;2014年东沙古渔镇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镇;2019年东沙古渔镇的特色发展案例,入选中央文化部“2019文旅融合的十大优秀案例”。在东沙古渔镇持续发展的今天,为了调研东沙古渔镇的特色发展方式,也为了探寻中国“特色小镇”的振兴发展战略,7月12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蓬莱仙”调研队,走进“蓬莱仙境”中唯一的海岛古渔镇东沙古镇,开展了为期七天的调研工作。
百年古镇,海味建筑尽显历史风韵
在调研开始之前,“蓬莱仙”实践团队,对东沙古渔镇做了详细的资料了解,在看过资料之后,建筑是使东沙古镇具备独特风韵的重要因素,在与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之后,我们把调研的第一步定为调研东沙古渔镇当地极具特色的海韵建筑。
在到达东沙古镇之后,我们一行人选择了一家及其有风韵的民宿在此居住,民宿的老板是从小在岱山长大,是正宗的岱山人。我们一行人和他进行了一些的交谈,在他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东沙古镇的建筑,是从明末清初才开始兴建的,明清两代的“海禁”使这里“片板不得入海”,以致岛上荒无人烟。于清康熙二十七年“海禁”结束,东沙渔港逐渐繁荣,渔汛期,北到大连、威海、青岛,南到江苏、浙江、上海、厦门、福建诸省的渔船聚集于此,形成“船以千计,人以万数”的繁华盛景,东沙的古建筑也是从这时才开始形成。从对话中我们还了解到了东沙的建筑大多都不甚相似,前来捕鱼的渔民把自己家乡的建筑样式带到了东沙,他的家祖来自于安徽所以民俗的建筑也有着徽派的风格。
(与民宿老板交谈中)
7月13日,我们到达东沙古镇的第二天,我们开始了对东沙古建筑群的调研。我们走访了东沙古镇的很多居民,庆幸的是东沙古镇的门锁,延续了以前的样式,从外面可以有一个多边形的门把手向左右平衡拉动则可以进入屋门,我们在获得了住户的许可以后,“开门闯入”了住户的家中,对他们进行采访。7月13、14日两天的时间中,我们先后走访了二十余户人家,与他们进行了详细的交谈。
(东沙古镇略景)
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东沙的建筑群因为地形因素的影响整体呈现出低矮、密集的特点,房屋南高北低,错落有致。当地多台风所以外墙多用坚硬的石材垒制,建筑防风,当地多产木材,所以里屋多以木材为主呈现出独特的海韵。此外东沙建筑群从清末开始到现今,东沙古镇经历了三次巨大的转折,分别是清末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融入着历史的足迹呈现出“因地制宜,因时代而变迁。”的特点。
千人渔宴,弄堂节日传播渔家喜悦
今年是祖国的70周年华诞,也是东沙古镇弄堂节十周年,促台湾同胞嘉宾与地方和谐文旅交流东沙联谊之情怀,展全国唯一海岛古渔镇创华东旅游之品牌,承前启后推动两岸关系更上新台阶,民俗文化新风貌,共担民族大义,共创伟大复兴美好未来。
7月26日是浙江省东沙古镇第十届弄堂节的第一天。据了解:每年弄堂节举办的时间不一样,因为浙江舟山群岛气候的特殊性,经常有台风、暴雨等恶劣的自然气候,这一次弄堂节原暂定12、13号,推迟到了26、27号。
千人宴是弄堂节的一个项目,在山咀头一路摆放着长龙般的桌子,每个桌子上面摆放着丰富的极富海洋特色的饭菜。五湖四海的人们通过网上预定或现场报名来到这里齐聚一桌,和当地人们感受海洋魅力,共享丰收的愉悦。
(千人宴盛景)
在吃饭的同时,可以观赏街道两边的表演,有舞狮的、坐花轿的、唱戏的、舟山锣鼓、唱渔民号子的,还有挑盐、豆干作百工状表演的。对面一条街有个小吃节,前面是创意市集坊,再往前走穿过弄堂它便是陈列各项岱山非遗的横街。整个晚上都不会无聊,每个新奇的项目都很让人应接不暇。
(千人宴节目表演)
渔镇记忆,渔民画再现渔民生活
蔡世成是岱山渔民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岱山渔民画中比较年长的一位。蔡老师很热情,也很亲切,我们都称他为蔡爷爷。他给我们讲述了岱山渔民画的由来,渔民画最初并不属于渔民画而是归属于农民画,在2000年左右更改为渔民画,自此岱山渔民画有了更精准的定位。相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画的诞生时间不长,约有四十年的历史。1983年,当地政府组织当地土生土长且热爱绘画的渔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绘画技巧培训,这些“学员”拥有与生俱来的生活体验和对绘画的天赋和热情,跟他同期的“同学”在渔民画绘画领域都小有名气,他的作品更是获得多次对外展出的机会。
(渔民画)
渔民画绘画培训近几年仍然如期举行,参加的学员已不是当年仅凭热爱就参加的渔民,更多的是系统的学习了绘画理论和技巧的外出求学归来的学生和老师,他相信在这些人的带领下岱山渔民画能走的更加长远,让更多人喜欢。蔡爷爷大半生都与海洋、渔船、打渔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他的绘画是对渔家生活的描绘和放大,用色大胆,色彩对比强烈,充满人民幸福生活的生机与活力。《抢修》是蔡爷爷的代表作之一,多次展出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画面描绘了一搜大型渔船的船底破洞漏水后,船员驾驶小船抢修的紧急场面,色彩对比强烈,动态十足,是渔民生活的点滴写照。
(渔民画)
方寸舞台,木偶戏剧演艺百态人生
东沙古镇的布袋布偶戏,又名“小戏文”,俗称“下拢上”,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戏剧表演形式,2009年6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木偶戏表演的过程中前场艺人操数个木偶在戏台上的表演、说唱,后场由2至3个艺人组成乐团进行伴奏,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一段剧目的表演在当地深受大人和小孩喜欢。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采访到了东沙木偶戏的第三代传承人王嘉定先生。他告诉我们,木偶在特制的舞台中表演,艺人在后台操作,一个人操纵人偶并演唱,一个人敲小鼓,一个拉二胡,仅仅3个人,便能完成一个戏剧。同时对主唱的艺人要求技术娴熟,不仅能够模仿男女老幼不同音质、不同风格,尽显人间百态。拉二胡的艺人更是悠扬顿挫,此起彼伏。我们不仅在台前看了《薛仁贵征东》的表演,还在幕后观看了老师们如何演唱、敲小鼓、拉二胡。老师们也非常热心,还教我们怎么使用乐器。
(后台学习木偶戏)
非遗小镇,东沙渔镇发展稳步前行
随着时代变迁,东沙传统的非遗如渔民号子、渔网编织技艺、唱新闻等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不断萎缩。面对这样的情况,岱山县以东沙非遗主题小镇建设为契机,通过举办非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重塑非遗民俗商业街区、打造特色非遗旅游商品等一系列举措,推进“非遗+旅游”深度融合,使古镇传统文化重获新生,让东沙渔歌再次唱响、更加嘹亮。从非遗一条街的技艺传承到节庆活动中的非遗展演,从非遗产品的延伸到非遗保护理念的传递,从非遗的保护传承到构建开放活态的海洋非遗博览园。一张张乡村“非遗网”,带给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体验,也让我们真切品味到了非遗在百姓生活中的传与承。小镇构成了展示文化的绝佳舞台和承载各类旅游产品的最好场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停留在口口相传、师徒相承上,更通过旅游、文化产业的途径,体现时代性,更具生命力。非遗融入东沙古镇的文化建设,东沙特色古渔镇的发展稳步前行,“保存文化,发展经济,带动旅游”我们一直在路上。
“蓬莱仙”团队希望通过此次的调研报告,以东沙古镇的“非遗小镇”建设为例,探讨非遗这种艺术形式融入城镇建设的新形势,使非遗拥有者更广阔的货代传承方式,同时也使得特色城镇建设,有着新的发展方式和手段。在祖国建国70年之际,把非遗的氛围带入城镇乡村建设,从海岛渔村中,发现新型城乡建设的有效手段,使居民感受到幸福感与归属感,东沙古镇与新中国一起共度自己的韶华岁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71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