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作为一个神圣的空间场所,其不仅是“外显”的传统文化之载体,并且是“内隐”的集体记忆宗族情感的物质体。在潮汕地区,人们都十分重视宗祠的建设和功用,宗祠在当地相当普遍,基本每村都至少有一间宗祠。此外,宗祠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建筑美学价值,同时还起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建构作用。那么,宗祠有着怎样的功能和空间展演,其又有着怎样的文化认同、情感流动和社会记忆呢?带着这些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阳服务队于2019年7月前往潮汕地区展开了为期一周的调研。
调研伊始
在提前一晚商量好调研地与调研目标后,第二天一大早调研队伍便出发前往各宗祠进行半结构访谈和问卷派发。为了使访谈更具亲切感和产生文化联系,队员首先会用“潮汕话”导入,然后与宗祠管理人员展开访谈并记录。紧接着,调研组成员会就近选择当地的村居委负责人展开另一类访谈,同时在前往下一宗祠的路途中继续派发问卷,从而达到时间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效果。
(图一宗祠理事会会长讲述历史记忆)
宗祠功能探究与辨析
潮汕宗祠功能丰富多样,各功能间存在联系与分异,各宗祠间又存在功用上的共通性与差异性。通过前期的调研发现,潮汕宗祠有祭祀祖先、公共议事、社会教化、管理族人、摆设宴席、拜神祈福、新春团聚、休闲娱乐、文化展览、政策宣传、村事管理、旅游景点等多种功能,其中以祭祀祖先、公共议事、社会教化和管理族人等的公共活动功能为主,而休闲娱乐、文化展览、政策宣传等功能则相对使用较少。另外,不同功能往往都有归属各自表现空间,通过文字、雕刻、图画等形式来展示。在不同姓氏的宗祠,作为宗祠的基础性功能——祭祀祖先最为主要,而后的休闲娱乐类功能则根据各自宗祠的管理而显现出较大差距。
(图二祭祀场所的陈设)
历史记忆、集体记忆与苦难记忆
宗祠往往具有较长的历史时间跨度,在宗祠的不断流变过程中,宗祠往往携带者宗族的记忆,成为历史记忆、集体记忆和苦难记忆的载体。在对宗祠管理人员的访谈过程中,宗祠管理人员往往会涉及宗祠的历史记忆,他们能够准确地说出宗祠建设的时间,从久远的历史长河中述说着以宗祠为表征体的宗族迁移过程,“从陕西一路南下经福建中折最后于潮汕扎根”,一言一举都带着浓浓的历史书卷气息和集体奋斗气魄,仿佛在翻阅一本家族奋斗史书。在访谈过程中,宗祠与族人所经历的苦难也被一一铭记,从抗日战争潮汕沦陷,宗祠被日本士兵无情“肢解”,到“反三旧”时期宗祠遭到无端破坏,一幕幕都在讲述者的话语中呈现,一幕幕都带着民族、国家的艰苦岁月的痕迹。
家国情怀下的宗祠力量
宗祠不单单只是族内团结的象征,同时其还发挥着联系国家,在宗族纽带下维系着海内外华人华侨,也维护着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我们不止一次地从宗祠管理人员口中得知,因为宗祠这一物质实体和宗亲会这一组织形式的存在,海内外华人华侨都积极的投入到宗祠建设和家乡改造过程中,这种精神层面的联结使得中华这一身份牢牢的印刻在广大华人华侨身上,从“小家”上升到了“大国”。联系港澳台同胞也是宗祠力量的另一体现,可见只有宗祠所维系的宗族团结是不够的,祖国的统一与安定亦是宗祠精神所倡导的。
(图三宗祠负责人介绍宗亲会活动情况)
经过数天的调研,承阳服务队队员对潮汕宗祠的状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于宗祠的蕴含着的记忆与价值认同。虽然调研过程伴随着热浪和阵雨,但是队员们对调研依然热情高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承阳”服务队队员们将延续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争取将潮汕宗祠的故事讲好,传播宗祠文化与精神,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宗祠的魅力!
撰稿人:林元城
供稿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阳服务队
2019年7月24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66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