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口述乡村历史及 农村基层干部 访谈总结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作者:宋冠男 谢瑶 马鳗

革命故事篇 岱崮峰巅周围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的山坡地貌景观。岱崮的独特地形决定了它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起,硝烟不断。代表战争有岱崮保卫战、大崮保卫战等,同时岱崮地形隐秘也是建设兵工厂的绝佳之地。 1943年11月,岱崮山上硝烟四起。岱崮保卫战是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抗日战争时期,野心勃勃的日军想要想要占领岱崮,英勇的八路军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誓死保卫岱崮和岱崮人民。从岱崮镇德高望重的历福厚老人口中,我们了解到:岱崮保卫战共历时18天,八路军以受伤七人牺牲二人的代价,歼灭日伪军300多人,拼尽全力拖住了敌人重兵,消耗了敌人大量弹药,最终岱崮战役的胜利有力地配合我军淮海战役的出击,为花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场激烈的战争中,八路军势单力薄,日军疯狂地用飞机炸、大炮轰、步兵集团冲锋等各种手段向我军进攻,千余人轮番进攻,但我军依据有利地势,坚持对抗,一次次打退日军,最后日军开始集中火力对南北岱崮守卫点昼夜实施轰炸攻击。讲到这里,历福厚老人的情绪有点激动,他平复了一会儿继续讲到:此时南崮的南门成为敌人轰炸和攻击的主要目标,能否守住南门,是这次战斗成败的关键。我军勇士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死死坚守住了南门:1000多个日军,5000多名伪军,整整把南北岱崮围困了18天,可就是没能打垮英勇的八路军,最终成功地将日军击退。 1944年,大崮保卫战正式打响。王焕山老人回忆到,在四十多年前他的舅舅曾跟他讲述:战争开始之前山上的设施齐全,资源丰富,有医院,兵工厂等,粮食完全靠自己种植,我军在大崮山顶还建立了军事基地。日军到大崮山的前一天晚上九点,此时八路军正规部队已经转移到了别处,留在山上的是四个岗哨,我军的医院和兵工厂,医院位于山顶北边,用于给我军伤员看病治疗;兵工厂位于山顶南边,专门制作手榴弹等军事设备。山上留守的人大部分是勤务人员以及伤员,当时日军找了一个特务,让特务引着上山。日军在悬崖峭壁上,用掠夺来的手工织布系成绳子进行攀爬,部分日军在山下支起大炮,向山上开炮,在东门打了两炮,头一炮没有打准,第二炮就把东门给炸开,然后顺着坏的门攻上山。王焕山老人深感遗憾的是,这个从清朝就已经存在的门,就这样被日军糟蹋了。占领山顶后,日军在山上待了两天一夜,当时的岗哨、医院、工厂,都被日军破坏,山上变成了一片废墟,悲惨荒凉。山上留守人员大部分没有还击能力,来不及撤退就牺牲成了烈士。大部队虽然已经撤退了,但留下了小部分兵力与日军对抗,当时战况十分的惨烈,我军灵活地用游击战歼灭了相当一部分日军,虽然与日军力量悬殊,但是我军思虑周全,战略得当,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描述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日军在明处,我军在暗处,而且我军又熟悉地势地形,所以我军也击毙大量的日军,让敌方溃不成军。大崮保卫战过后,我军撤往革命根据地,山上从此无人居住。岱崮镇作为军事重镇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八路军死守之下,成功抵挡了日军的进攻,日军被迫撤出岱崮地区。革命战争年代,岱崮人民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无私奉献,做出了巨大牺牲。 我们祈祷和平,但我们也不惧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家重点建设国防工程。三线军工厂始建于上世纪六零年代末期,在那个革命精神热情燃烧的岁月,为响应中央三线建设的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全国各地的军民纷纷投入三线建设。从一砖一瓦盖起一座座厂房,到一草一木建好自己的家园,三线军工的建设者们在荒凉的山沟里从无到有,用热血与汗水,靠勤劳与智慧,为国家留下了一座座深山里的现代工厂,开发研制出一批批军品装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奉献了他们的青春芳华。李瑞贵老人描述到因为岱崮镇附近地理环境复杂隐蔽,不熟悉地形的人进入崮里就会迷失方向,很适合建设三线军工厂。百姓也非常支持国家建设军工厂,国家建设军工厂需要用地,老百姓们毫无怨言甚至愿意无偿捐献出自己的土地支持建设。在建造三线军工时并没有现在这样的大型器械,建厂的材料都是建设者们一点一点背上山的。建厂所需要的材料都堆在路边,村民们便自发的保护这些材料,最终也没有一个偷拿这些材料的。村民把保护国家安全这一重要职责深深的烙印在自己的心中,时时刻刻想着保护国家安全,保护军事机密,正是靠着军民们心中最纯粹的对国家的热爱,对党领导的忠诚,在为国家留下三线军工这样浩大的工程。 从战火连天的抗日年代到三线军工的国防建设时期,岱崮的军民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从革命故事中认识真实的革命年代,了解英勇的革命英雄,传承不朽的革命精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当地弘扬沂蒙精神的浓厚氛围中,践行沂蒙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设大美新临沂源源不竭的动力。 民间传说篇 蒙阴有七十六崮,岱崮有三十二崮,岱岱有传说,崮崮有故事。这些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 首先,我们在东峪村了解到一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与故事。张见泉书记讲述了东峪村的由来,东峪村是由四个村子组成的,一个叫望东海,据说站在这里往东看能看到东海;一个叫走马坪,据说刘秀曾经骑着马在这里走了一趟;还有一个叫蒲扇峪,因为其地图上的形状像一把蒲扇;最后一个在几个村子的里面所以叫里峪,这四个地方合起来命为东峪村。东指村的背后也有其独特的故事,在与东峪村村民田宝录老人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东指村原名不叫“东指”而叫“顶子前”。相传西汉末年,刘秀举兵讨莽,打了败仗,只好南下搬救兵。消息一经传到王莽处,王莽便立即派士兵前去追杀。这天刘秀被追赶到一个村子前(现在的梨掩沟),一条大路向南,一条小路朝东,他看到路边有位老农,便走上前问道:“老丈,吾乃汉王刘邦后代,为恢复汉室,特下南洋搬兵灭莽,今被王莽的大兵追赶至此,不知去往何处,请指条明道以助我大业。”老农装哑,咿咿呀呀也没说清楚,便起身伸手指向东边。刘秀会意,鞠躬答谢便朝东奔去。由此,后人依据这个故事将“顶子前”改成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东指村”。 另外,我们对东峪村的田宝录老人也进行了访问,他向我们讲述了南北岱崮的来历。相传杨二郎当年挑着担子端山经过南北岱崮,扁担忽然断裂,就此形成两座山,这就是南岱崮和北岱崮的由来。至于抱犊崮、十人崮和獐子崮,田爷爷这样说,据说从远处看去那里的山势像个孩子,故人们称它为抱犊崮;而十人崮,原名“挂心橛子”,因为村民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而十人崮又似神像,因此改称“神佛崮”; 獐子崮的由来是因为原来山上还未开发的时候,人烟稀少,有獐子出没,现在都已不见踪影。关于普善峪的故事,也十分引人入胜。相传秃尾巴老李将母亲葬在柳树头,他每年夏天都会前来祭扫,但每次前去祭扫的路上,都会制造冰雹等恶劣天气。但当他路过普善峪这个地方的时候,冰雹就停了。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心地善良,普遍行善,秃尾巴老李不忍心给当地百姓带来灾害。 其次,我们来到丁家庄村探寻那些民间故事。在对八十四岁的娄承宝老人的访谈中,娄老把城隍庙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据说,刘秀登基做了皇帝之后,他把当时耕地的老农当作救命恩人。那时消息传达不便,他就派一些办事的来打听老农的消息。老农民看到官家来了人之后,他并不将此事作为一件喜事,也不乐意做官,就跑到现在柴崮的地方,藏了起来,以防被人抓去。但是官兵要回去交差,交不了差无法向刘秀交代。那时候的树林很茂密,荆棘丛生。官兵就想放一把火逼迫他出来,但他始终没有出来。官兵回去以后将此事报告给刘秀,刘秀察觉此事不对,后来命人修筑城隍庙用于纪念他。刘秀还亲自下批城隍庙代管河南省。那时在阳间和阴间都有这个说法,县官管理人世间的事,城隍管理阴间的事,所以城隍老爷就相当于人间的县级干部。城隍爷管理山东辖区,也管理河南部分地区,他的官衔比现在的军区司令更高。山东多城隍,每个县都有一个,它在山东来说就是一个头目,这就是城隍庙的来源。 岱崮镇民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这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小镇在当代仍然可以熠熠生辉。岱崮镇还有许许多多神奇的民间故事。 丁家庄村的娄承宝老先生回忆道:刘秀当年逃亡之时,曾路过蒙阴县岱崮镇。当时王莽篡权,被刘秀看出端倪,作为刘家后代,他不得不选择逃亡以保住性命,从而保住刘家血统。他逃到东峰之后,遇到一位农民在田地劳作,连续多天滴水未进已使他疲惫不堪,而王莽派去追杀他的兵力却只增不减。此时此景,他不得不向老农求助,老农意会后,牛鞭一挥,深深耕了一犁地,让刘秀趴在犁沟里躲藏,并用土块将其掩盖起来,后人将这个故事称为“犁掩沟”。刘秀逃出来后,跑到一颗树下休息,树下有许多蚂蚁咬他。此时由于生病,他已经疲惫不堪,说道:“你们离远一点,别咬我”。此后这颗树下再也没有蚂蚁了,这棵树则被称为“五角枫”。 休息过后,刘秀继续逃跑,有些口渴。山脚下有一口井,却喝不到井水。他说“你这口井,不能歪倒一些,让我喝口水吗?”这口井似乎听懂了他说的话,向外歪了歪,水就流了出来。这个故事被称为“扳倒井”。后来,刘秀越逃越饿,恰巧春天桑葚树结了桑葚,他摘了些充饥,吃完以后觉得浑身充满力气。直到刘秀登基以后,他仍然记得这颗树,他想着:当时那个果子我吃了有力气,所以还想再来看看。他再次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恰逢冬季,时节不对,桑葚树未结果,椿树却结了果,让刘秀误以为椿树就是当时的那棵树,于是他就封椿树为树王。桑树在旁边很生气,因为他觉得赏罚不明,一生气便长了一个大疙瘩。这就是“桑树气破肚”的来历。娄老还提到了刘秀走南阳的故事。话说刘秀登基做了皇帝之后,他把当时耕地的老农当作救命恩人。那时消息传达不便,他就派一些办事的来打听老农的消息。老农民看到官家来了人之后,他并不将此事作为一件喜事,也不乐意做官,就跑到现在柴崮的地方,藏了起来,以防被人抓去。但是官兵要回去交差,交不了差无法向刘秀交代。那时候的树林很茂密,荆棘丛生。官兵就想放一把火逼迫他出来,但他始终没有出来。官兵回去以后将此事报告给刘秀,刘秀察觉此事不对,后来命人修筑城隍庙用于纪念他。刘秀还亲自下批城隍庙代管河南省。那时在阳间和阴间都有这个说法,县官管理人世间的事,城隍管理阴间的事,所以城隍老爷就相当于人间的县级干部。城隍爷管理山东辖区,也管理河南部分地区,他的官衔比现在的军区司令更高。山东多城隍,每个县都有一个,它在山东来说就是一个头目,这就是城隍庙的来源。 娄承宝爷爷说,丁家庄村还有一座赫赫有名的传统建筑——举人宅。举人宅的真正主人名叫娄镔先,清朝人。从小家境平寒,只得在济南历城附近依靠乞讨来满足温饱。但他并没有因为年少家徒四壁而选择荒度余生,凭借着自己敏锐的眼光不停地寻找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娄镔先发现当地土地过剩,有好多土地都被荒废,无人开发。于是,他开垦了一大片土地来种箸叶,然后依靠贩卖箸叶而发家致富。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朝廷发现他善于言谈,于是便将他派到驻缅甸使馆。此人才华横溢,在任职期间还练就了一笔丰筋=多力的娄氏书法,深得朝廷的赏识。朝廷将他调入中央翰林院,任职翰林学士,掌管书法。退休后,他被丁家庄的秀丽风景所吸引,便在此为子孙置办家业。后来,他的一个孙子中举之后,便留在此安心做医生,而这间四合院也因此得名“举人宅”。这个举人有四个孙子,其中最大的那个孙子天生俊美,可惜早年感染天花病毒,生了一脸麻子。在当时感染天花病毒。为了治好他的孙子,造福当地人,这个举人便开始着手研究天花病毒。在他废寝忘食地努力下,最终攻克了病毒。之后,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从医经验和医者悬壶救世的精神作为传家宝,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如今,娄氏的后代还在卫生所里任职,他根据老祖宗传承的秘方进行改良升级,配制出了黄疸的解药,帮助村里的学生避开了病毒带的侵袭。他不仅继承了祖辈精湛的医术,还传承了淡泊名利的品质。他拒绝了去县里当大夫,而是选择留在村子里为村民解除病痛。 岱崮镇也曾发生过很多斗争与战役,这些战争使岱崮镇氤氲在红色革命文化之中,代代相传。 丁家庄村的娄承宝爷爷讲了民国时期丁家村合力剿匪的故事。民国时期国内军阀混战,情势严峻,丁家村经常有土匪出没,不但抢夺财物,更有甚者杀人放火。当地村民白天在田地进行耕作,晚上就因为害怕而躲到和山上去避难,否则就会轻易被土匪绑票。如果被绑票,那他的家人就不得不用钱财赎人,否则被绑票人就会面临生命危险。土匪不分善恶,不论穷富,一旦有机会就会威胁村民。在这种情况下,丁家庄村的夏、宋、娄三大家族团结一致、对抗土匪。但当时在和山上避难的百姓众多,来自于多个村庄,难以进行统一管理。于是,村民们协商之后,决定按照地亩修筑围墙抵抗恶势力,这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响应。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当时各个村庄的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就修筑起坚固的围墙,并开了南、北、西门作为通道,起到了很好的抵御作用。和山的东面是河道,也就是天然的屏障,敌人无法进攻,故没有修筑东门。全村上下、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不投身到抵抗外敌的战斗中,尤其是村中武者,无惧危险,以顽强的斗志与敌人冰冷的子弹和极寒的天气作斗争。最终,在所有村民齐心协力、共御外敌的努力下,所有的土匪都被赶了出去。至此以后,村子一片太平,再未有遭到破坏的情况。从古至今,不畏强权、团结奋进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也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够生生不息,立于世界之林。 岱崮地貌景区地处沂蒙山腹地,是沂蒙老区主要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南北岱崮战役、大崮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这里也是建国后国家“大三线建设”的重要军工基地。由于岱崮地区的特殊地貌,能够很好防御敌人的进攻。据东峪村村民田宝录爷爷介绍,这里山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在这里围攻了好多次,围攻持续数月依然没有成功,可见岱崮的特殊地形在当年抗日战争时期为我军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战争时期,当地涌现出了一批为革命奋斗献身的老红军,例如在莱芜战役中,有位红军去放炸药包,另一位夹着机枪做掩护,老红军扛着机枪不断地向敌方扫射,等到放好炸药包,老红军把炸药包一拉,爆炸的声响足以震聋耳朵,当场就有一个人就被震昏了,紧接着一位姓肖的红军又冲上去,全力以赴把敌人打退了。因为抗战时期只要是我方的战士受伤流血,所有人都会不顾生死前去救援,而现在那些老红军基本都去世了。 田爷爷还提到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家住在山上的一个小屋里,八路军在东边山顶上驻军的时候,一位八路军团长住在爷爷家里,爷爷的父亲曾经掩护着他在家中住了好几个月,爷爷的父亲给他烙煎饼,并把家里所有的粮食、各种生活用品都送给山上的八路军。八路军把自己的粮食吃光了,当地的老百姓就天天烙煎饼往山上送。抗日战争时期当地老百姓切实为抗战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如果没有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仅仅依靠八路军的力量,是很难取得抗战胜利的。 从岱崮镇的村名、崮名,到岱崮的各大战役,处处都流传着神奇美妙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是岱崮人民的精神写照,也是世人了解岱崮的独特方式,岱崮传说正引领着岱崮走向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乡村发展篇 大崮村 2019年7月16日上午,为了解大崮村发展史,本团队成员赴大崮村对王筠照书记进行访问。王书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大崮村的农业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这里,风光秀丽、一步一景、古木古迹、历史悠久,从令人惊叹的岱崮地貌,到藏在深山中的兵工厂,大崮保卫战革命遗址。大崮村依托景区、景点建设,精心打造了各类特色农家小院,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拥有舒适的住宿环境,而且可以品尝岱崮各类特色美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大崮村在短短五年时间里,从最原始的未开发状态快速崛起为蒙阴旅游的龙头,带动崮乡旅游业的发展。发生于1941年的大崮保卫战,在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纪念革命先辈,建立了大崮保卫战纪念馆和大崮保卫战纪念碑,成立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场所,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为祖国培育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除此之外,位于岱崮的是代号为9381的兵工厂,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些兵工厂藏身在山洞里面,主要进行枪支弹药的生产,为当时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军工企业从交通部不便的大山中撤出,这些兵工厂也大都荒废在了野草丛中,令人感叹不已。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山东蒙阴岱崮地质博物馆所在地即是那个时期留下的军工山洞,它将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被赋予新的使命,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但是当地的红色资源开发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与大青山战役所在地区的保护与开发相比,当地仍然存在开发利用程度不足的问题;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靠政府主导,居民对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了解程度不足,对旅游资源的认同感不高,没有树立整体意识。他们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所以当地政府对旅游业进行重点布署,比如清华大学与浙江大学联合对大崮村旅游进行重新规划,力图将红色旅游与红色教育相结合。 除此之外,大崮村的农业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依靠本地特殊土质发展起来的特色蜜桃产业,二是以新能源循环利用为基础的一些绿色产业。修缮道路之后,凭借风景秀美,古木古迹的自然环境,吸引了许多剧组到这里采景,与此同时市里的领导也经常过来参观学习、开现场会,久而久之便带动起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发展主要靠种植水蜜桃。在此之前当地主要以种植小米、高粱、地瓜、蓝莓为主,但因收益不高、土质质量不符等问题而宣告失败。在此之后水蜜桃作为大崮村的特色农产品迅速发展起来。从最初的2、3个品种,到现在的300多个品种,对本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荣获“中华蜜桃第一镇”。除水蜜桃之外,本地以新能源为基础的循环利用产业也是一大特色。发改委批准建立沼气池——丰义大沼。目的在于将粪便全部消化之后,发酵成沼气和沼液,沼液全部用来种水果,从而实现多方位循环用的绿色农业链。 东峪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有一大批军工厂进入了东峪村,小村庄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军工文化精神也在这里生根发芽。为建设军工厂,东峪村的村民们进行搬迁、无偿献出大量的土地,为国家的国防建设、武器装备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军工文化精神已经渗透到东峪村历史文化当中,对村民的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对来说,东峪村耕地面积比较狭小,人口数量有2100人,总共675户;耕地面是496亩,占地总面积7584亩。农业的发展主要靠种植水蜜桃。1982年以后,水蜜桃成为了本村的特色农产品,之前以种植小米、高粱、地瓜为主,收益不大。当时水蜜桃只有2、3个品种,现在已经有124个品种了。当地的水蜜桃由前将军迟浩田亲笔题词,被誉为“中华蜜桃第一镇”。水蜜桃的种植给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刺激当地商业的发展,对本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以桃林资源和岱崮地貌以及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旅游经济。除了水蜜桃的种植,岱崮地貌也是本地的一大特色,因此本地特别重视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不能私自占用土地,就算是一些原生态的建筑,也不能随意修补。由此可见本地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岱崮地貌的原有形态。本地还在为岱崮地貌申请世界五大地貌之一的称号,等审批下来,该村有意向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桃林资源和岱崮地貌以及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该村的经济发展。 丁家庄村 岱崮镇以岱崮地貌而闻名,而位于岱崮镇的丁家庄村凭借独特的地理地势和良好的气候,生产的桃子在于其他地方桃子竞争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且该地区的桃树环境适应性更强,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桃树苗都有抗寒、抗冻的特性,优势更加明显。带着对于丁家村发展历史的好奇,2019年7月16日上午,山东理工大学“岱农崮业”实践团赴丁家庄村采访村里老干部宋炳山。并听取宋炳山老人讲述丁家庄的历史,学习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精神。 丁家庄经济条件的改善是从修建水渠开始的。当年宋炳山老人带着各个村的人和水利部门修建的水渠连接镇上各个村,有利的改善这里的种植条件。这段工程一干就是三年,当时条件艰难、任务艰巨里,但最终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完成任务。 通过宋炳山老人的介绍我们得知,丁家庄村的桃子产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前,桃子的买卖需要自己运输,那时候销路不明确,没有固定的客户,只能通过纸箱来储存桃子,在长期的买卖过程中,从而造成很大的损失。八一年和八二年销路越过长江,是岱崮镇桃子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此外,随着火车运输地普及,以及引进了外来技术,桃价也随之上涨。如今,岱崮镇已经成为了“中华蜜桃第一镇”。 由于这里盛产桃子,所以在每年的春天,清明前后,还会举行桃花节,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留影。桃花节一般为期一周,本着"展示崮乡形象、打造旅游品牌、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宗旨,举行赏花游园、摄影大赛、文化交流等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花为媒,着力推介"天下第一崮乡",力图提升这一省级地质公园的品牌知名度。 “把一朵花的短期游做成四季游,把一棵树的果实做成‘一席盛宴’。”岱崮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崮秀天下、世外桃源,饮一杯桃花醉,尝一块桃花糕,喝一碗桃胶羹,品一口桃花茶,以农商文旅催生系列地域特产,让经济之“果”结得更丰硕。 特色产业篇 战火已远记忆犹存,古镇重生焕发新颜。如今的岱崮镇,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蜜桃之乡”,全镇蜜桃总面积已发展到6万亩,年产优质蜜桃1亿公斤,实现产值1.2亿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涌现出了一大批依靠蜜桃生产致富的典型户,并建成了20多个蜜桃生产村,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华蜜桃第一镇”。 岱崮镇蜜桃产业的发展历经40多年两代人的努力,现如今岱崮镇的蜜桃已经闻名天下。岱崮镇原本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种植粮食作物,但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很低,种植粮食只能果腹,遇到不好的年份解决温饱问题都很困难。在1981年到1982年左右,出现了两个人开始包山合伙种桃,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从蜜桃收购商苗光友那里得知,岱崮镇独特的土质很适合桃树生长,结出的桃子果香清冽,色泽鲜艳,果实饱满,口感极佳,糖度较一般桃子高,深受消费者喜爱。在第一批人种出的桃子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后,老百姓们便陆续将种植桃树为家庭主要经济支柱。当地蜜桃产业的崛起,离不开道路交通的修建。俗话说:“要想致富,先修路。”村里的道路,一般都是用石头铺的,这些石头是老百姓的破房子的建筑废物开采出的,这样做既能做到废物利用,又能做到节约资源。桃子最开始的销售方法主要是果农用步行小车推着桃运往淄博等较大城市销售,随着村子的经济不断发展,村子里开始修建水泥路,解决了桃子运输问题,从而扩大了桃子的销售范围。目前桃子主要销往广东、福建、浙江等城市,每年都有一大批桃子采购商来到镇上收桃,甚至有的果农与商户已经保持了17年的合作关系,在收桃热季每天都能收购十万斤桃。“客户挣钱,桃农就挣钱。”在开始种桃的时候,桃子的品种很少只有几种,从刚开始的白城雪桃,到后来通过客户不断引进来优良品种,农村林业站里也培育出不少高产的新品种,现在东峪村大约有60多种桃子,像“北京八号”,“ 北京燕红”、“ 寒露蜜”、“ 蓬仙17”、“ 蓬仙13”、“ 白露蜜桃”等。镇政府非常重视当地桃子产业的发展,每年都会派出技术员在村子里开办技术指导会,指导员们也会到桃园里向桃农示范种植桃的要领和注意事项。桃子的质量不单单只和当地土壤有关系,更与所施的化肥有很大的关系。曾经因为化肥使用不当,村里一个果农价值3万块钱的桃树全部都死了,导致这些桃树需要拔掉以后用挖掘机深翻,用水浇灌压到地下,被污染的土地到现在种玉米都不长。桃树一般3年才开始结果,施错一次肥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政府为了保障桃农的经济收益,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给予果农补贴,并且联系保险公司为果农土地上保,遇到非人为的天灾时将补偿桃农损失,这样就大大保障了果农们的利益。 大崮村村支部书记王筠照告诉我们,除水蜜桃之外,本地以新能源为基础的循环利用产业也是一大特色。当地从发改委那边申请了一个沼气池——丰义大沼。这个沼气把粪便全部消化之后,发酵成沼气和沼液,沼液全部用来种水果,之后管道全线贯通,各个桃园里都是用沼液来灌溉,这样种植地桃子比较甜。其次本村在能源的循环利用还有开发新能源这方面做的非常好,同时对其他村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提高了周边的环保意识。在中国第一崮乡,旅游业也是本村发展的一个重点。本村的旅游主要是靠农家乐,当地一个村被评为2A级景区,吸引了省内各地的旅客过去参观,包括青岛、济南和临沂市区的游客,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也慕名而来,无一不对当地美食赞不绝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旅游的知名度。在本村的农家小院,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临沂特色美食,比如蒙山蝎子、岱崮全羊等,游客数量的增多,促进了当地餐饮服务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与增收。 抗战时期,沂蒙地区是山东主要的战场,所以留存了大量的战争遗址。遗憾的是,这些遗址在当时大部分都没有得到保护,所以留存下来的寥寥无几。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当地加强了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还原修复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当地以岱崮保卫战为契机,建立了岱崮保卫战纪念馆。通过建立纪念馆,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场所,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对于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为祖国培育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当地的红色资源开发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当地仍然存在开发利用程度不足的问题,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靠政府主导,居民对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了解程度不足,对旅游资源的认同感不高,没有树立整体意识。针对这些问题,当地政府对旅游业进行重点布署,比如清华大学与浙江大学联合对大崮村旅游进行重新规划,力图将红色旅游与红色教育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吸收高校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一举两得。 现如今岱崮镇十里桃林,清明节时期,漫山遍野的桃花,加上岱崮奇特的地貌,可以算的上是人间仙境了。除了经济支柱产业——蜜桃、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岱崮镇还有一些创新型产业。 桂花飘香时节,走进蒙阴县岱崮镇丁家庄村陈成军的富成花卉种植基地,一棵棵造型奇特树茎委曲蜿蜒呈现出一个个“寿”、“喜”、“福”等字形,让人惊奇。这就是近几年火爆的“字形花卉”。陈成军作为山东省“字形花卉”第一人,经过九年的创新发展取得了众多荣誉称号,并在2009年成功申请了国家“字形花卉”外观设计专利。 陈成军2012年建立蒙阴县盆景园艺技术协会和富成花卉专业合作社并会长和社长,合作社主要是以字体盆景为主,为丁家庄村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并教授村民制作方法,带动丁家庄村的发展,进而占领市场。现在丁家庄村的“字形盆景”数量约为七八万株,会员约每人有几千甚至几万株。“字体盆栽”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陈成军表示日后还想建成大型一个“字体盆景展览园”,将“字形盆景”留到观光园里,在观光园中放一些鸟儿,将观光园打造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带动丁家庄村旅游业的发展。陈成军认为在以后的发展上,“字形盆景”的市场尽量往外扩展,不拘泥于本省,面向全国,甚至于要面向全球,像松柏这种全球通用的树木,在其他国家也很有市场。 每一位创业者的创业之路都是坎坷的,陈成军2000年入伍,在辽宁锦州当消防兵,退伍后去招远的矿山挖金子,之后又回家种了两年桃树,尝试过很多工作后,最终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开始做盆景。陈成军从小便对植物感兴趣,并且了解植物的习性,他做“字形盆景”的想法源于父亲拿树做了一个圈,他想树木既然可以做圈,也一定可以“写字”,从而启发了他的创新理念——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总结出他的五字箴言:“新、奇、特、优、空”,空是指的空白,要做别人没有的,优就是优秀,要更新思路。保持着创新理念的陈成军开始不断地探索,他先是用木板压枝的方法来固定桂花茎杆的走向,可是不久就发现这样茎杆很容易折断,难以成型。他又想起工厂里的模具铸件,于是就用水泥做了字形模具套在桂花茎杆上,可是又一次失败了,水泥模具沉重不好固定,而且太阳一晒升温,花枝都好的烤死了。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埋头钻研。最后终于成功:用粗铁丝先弯成想要的字型,然后固定在桂花根部,随着桂花的生长,在茎条未木质化前用有弹性的塑料绳在需要弯角的地方捆住,让茎条按事先设计字形生长。他先设计了笔画比较简单的“天下太平”四个字,一步步地培养。慢慢地桂花的造型按他的思路初步长出了样子,经过 2年的培育,4株组成“天下太平”形状的桂花终于呈现在人们面前。对于“字形花卉”他不断保持创新,发明了一种更方便的方式去制作“字形盆景”,用一种卡扣的方式去固定枝茎,这种卡扣会因为枝茎变粗而自动蹦开,节省了人力资源,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2009年10月,他带着自己精心培育的“天下太平”桂花盆景组合来到青州,参加了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山东展区《中国桂花盆景艺术展》并获得优秀奖。此后他设计培育的“平安山东”桂花造型又荣获了第五届山东省花卉博览会银奖。2012年,获得了国家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他的“一种桂花造型的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科技成果鉴定,被评为蒙阴县当年的发明专利一等奖,他也被评为临沂市的“劳动之星”。成功的陈成军开始琢磨把产业做大,他成立了蒙阴县富成花卉专业合作社,发展了30余亩、4万余株桂花的花卉种植基地,培育的“寿”、“福”、“喜”、“山”等字型桂花成为抢手货。3年成字,5年成型,现在他的字型桂花已经成批量种植,年产成品近2万株。 乡村特色产业就是一把金钥匙,挖掘特色资源给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契机。特色产业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从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史,不仅仅看到了因地制宜产业致富,更看到了当地人民辛勤劳动踏实肯干的品质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创新永远为第一发展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44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宣传防治结核,助力人民健康

今天是我们“青志携手,共御结核”主题宣讲团的第十八天了,团队实践活动工作基本以及完成,剩余的就是素材整理和总结。早上我们团队进行了一次剪辑活动,将昨天宣讲的防治结核活动视频……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宣传防治结核,共建生态文明

今天是我参与宣讲防治结核的一天,早上我们开会讨论了宣讲的流程和形式。我们决定将宣讲分为两个部分,上午是内部讨论,下午则是面向生态环保局工作人员进行宣讲。上午的会议中,我们团……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预防结核,卫戎健康

天也是我们团队进行防治结核宣讲准备工作的一天,为明天的生态环保局的宣讲做好充分的准备。上午的会议将在会议室举行。队长召开会议对明天的宣讲任务进行分配。组员了解到自己的任务并……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防治结核宣讲进工厂

今天我们团队开展了一场面向工人的防治结核病的宣讲活动。上午,我和实践队的队友们进行了面向工人的宣讲活动。我们意识到结核病对工人阶层的危害较大,因此我们选择将宣讲对象定为工地……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终止结核流行,助力人民健康

今天是2023年7月18日,今天我们团队的主要任务是观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团十九大精神,然后是为明天的宣讲活动做好前期准备。上午,我们实践队进行了一起观看视频进行学习,重……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在实践中展现青春作为

为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团员青年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志愿者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更好地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反复练习防治结核宣讲,切实提升群众意识

为了全面推进结核病防治工作,切实提升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青志携手,共御结核”主题宣讲团成员将继续开展宣讲活动,接下来的活动是面向工厂工人的宣讲。今天上午,团队开会对昨天完……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适当回顾反思,完善宣讲效果

2023年7月15日,“青志携手,共御结核”主题宣讲团开展活动已经十一天了,我们已经完成了学校、商铺、社区等地的防治宣讲。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我们实践队即将进…… 不吃糯米呦 安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丹凤县关爱儿童心理暑期社会实践

“关爱儿童,我们在行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基层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团调研活动一实践团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

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顺利举行

2024年6月24日上午9点,新一届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暑期实践动员大会在主楼606如期顺利举行,参会人员有党委副书记郭利,海洋…

《大悟红色之旅:追寻先辈足迹,感悟革命精神》

我的家乡大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在民主革命时期,英勇的大悟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

《我和我的家乡——大悟》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的家乡大悟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在时代的洪流中傲然挺立,散发出独特而绚烂的光辉。它不仅…

《大悟:革命荣光与生态胜景共绘的美好家园》

在岁月长河中,我的家乡大悟如璀璨明珠,在时代洪流中挺立,散发独特光辉。它是革命热土见证者和绿色希望播种者,以革命激情…

最新发布

遇见你们,我的幸运
不知不觉,我们的三下乡生活就要过去了,十天的实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从一开始的盼望着这段时间快点过去,但现在,希望实践慢点过去,希望,能在看多几天孩子们的笑脸。这十天,我遇见了很多人,有来自山…
聚,是一团火
7月23日,是我们向阳队三下乡的最后一天。欢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十天眨眨眼就过去了。在离别之际,我们队伍开了总结大会。台上每一位队员的发言都让我很感触,其中的一位队员赠送的一句:“我们聚在一起,…
“向阳”三下乡心得总结
在这十天里,我收获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很幸运能加入“向阳”文化支教社会实践队这个队伍,也很高兴能见证这次三下乡活动的圆满成功。这里的孩子们,他们天真快乐,活泼开朗,他们课上虽然有点小调皮,但…
偏远乡村的华丽蜕变
——赴桐城市孔城镇南口村红色梦之队实践团通讯稿: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红色梦之队实践团7月16日实地访谈桐城市孔城镇南口村的胡建奇书记。为深入了解基层党组织在经济建设、人文建设等方面对…
“向阳”文艺汇演有感
2019年7月22日晚8点,我们举办了文艺汇演,这一天是我们下乡实践的第十天,也是最后一天。这一天上午,我们早早地准备好场地后就带着学生开始第一轮节目的排练,学生们也很积极地配合我们的工作,在队员们的精…
难忘三下乡
为期10天的“三下乡”生活结束了,十天生活不算长,但是从中得到的收获却是受益终生的。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艺,面试过后能得到“蓓蕾”社会实践队的赏识并加入他们确实是我的幸运。加入队伍后我被安排到了后…
记三下乡收获与感悟
十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虽然我们为摆脱了三下乡的艰苦环境而欢欣雀跃,但更多的是不舍。舍不得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舍不得跟孩子们一起打闹的时光,舍不得孩子们的读书声。然而,“天下无不散之…
重走红军路,擦拭红军魂
——赴衢州市龙游县庙下乡长生桥村红色梦之队实践团通讯稿: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工程与电子商务学院红色梦之队实践团的部分成员7月16日实地重走红军路,缅怀历史,传承红军精神。为深入了解基层党组织在经济建设…
见“圾”行事,垃圾妙利用
在“垃圾围城”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垃圾焚烧发电作为“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生活垃圾的最佳方式,引起全球人类的高度重视与关注。7月25日,“绿精灵”社会实践队调研组走进榄子垅垃圾焚烧发电厂,探寻…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现实中磨砺自己
邵阳学院会计学院“‘会’乐童梦队”暑期三下乡支教服务团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在一场滂沱大雨中开始,这雨来的那么突然,来的那么猝不及防,但这雨浇不灭我们的热情,更激发我们的斗志。虽然此次支教活动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