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天府之都,这个经济繁荣的城市同样因为生活在这里的国宝——大熊猫而远近闻名。走进成都街头,熊猫玩偶、饰品、服装随处可见。熊猫已经慢慢渗入了每一个成都人的生活。发扬城市独有文化、打造特色城市名片,熊猫的力量不可小觑。为了一探熊猫的真容,山东大学“以城之名”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5日奔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参观,希望借此契机寻觅城市文化的打造方法,以供总结学习。
历时一个多小时,团队九名成员终于成功抵达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基地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外北熊猫大道1375号,距市中心10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公众教育基地和教育旅游基地。我们在讲解员口中了解到,这里占地面积1500亩。是“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山峦含黛,碧水如镜,林涛阵阵,百鸟谐鸣,美丽的熊猫基地被誉为“国宝的自然天堂,我们的世外桃源”。
参观过程中,我们一边实地观看,一边与讲解员交流学习,对于熊猫基地打造特色城市文化的方式粗略做出了以下三点归纳总结:
以繁育科研为主导。在未从野外捕获一只大熊猫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基地现已繁育大熊猫143胎,214仔,现存152只(截止2015年),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且种群遗传质量、种群内个体健康状况和行为健康状况均良好。近三十年来,通过系列创新性科研工作,基地攻克了圈养大熊猫人工饲养与管理、繁殖与育幼、疾病防控与种群遗传管理等关键技术难题,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取得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70余个科研项目分获国家、省、市级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取得14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被国内外公认为开展圈养大熊猫保护科技实力最强、科技成果最多、应用推广效果最好的大熊猫迁地保护示范单位,并在2014年9月被授予“全国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可以说繁育和科研是基地工作的重头戏,也是熊猫文化的基础工作,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石作用。
以保护教育为主题。基地于2000年在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系统率先开展公众保护教育工作,成立科普教育部。在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指导下,引入先进的保护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针对当今环境热点问题,从公众意识、情感、行为多层面在基地和深入到全国城市社区、大中小学、幼儿园和农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保护教育项目。获得了广大青少年和国内外志愿者、动物爱好者的高度赞誉和好评。目前和众多国家、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网络。先后获得了 “全球500佳”“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科普教育和生态保护示范基地、成都市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示范基地。保护熊猫同样符合打造生态友好型社会的时代主流,致力于宣传保护熊猫,让我们感受到了成都对于维护城市特色文化的信心与决心。
以旅游宣传为途径。基地坚持科研旅游并重的指导思想,形成“产、学、研、游”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熊猫医院分布有序,若干处豪华熊猫“别墅”散落于山林之中。不同年龄段的大熊猫在这里繁衍生息,长幼咸集,其乐融融。1998年,被世界旅游组织评估为与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齐名的又一个传奇世界,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目前,年接待中外游客已近300万人次(2015年数据)。发展旅游宣传,是让城市特色文化快速传播的有力手段。参观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基地游客来自世界各地,天气炎热同样无法改变这里的络绎不绝。可以说,用第三产业带动城市经济繁荣、坚定文化自信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做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参观之时正好在中午,熊猫们午睡的时间。由于天气炎热,国宝们已经入驻空调大套房,午睡的大熊猫虽然没有平时看起来那么活跃,但他们不可一世的睡姿,傲娇的表情,呆萌可爱的一举一动都引得大量游客驻足观赏,不忍离去。队员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近距离接触国宝的美妙时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33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