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了解洛阳曲艺的发展现状,感受传统曲艺文化的淳朴魅力。7月6日上午,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团委暑期社会实践第六小组来到了洛阳市曲剧院,开展了以“行洛邑故土,略曲艺魅力”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洛阳曲剧院执行导演苏恒涛老师和几位青年戏曲演员接受了实践小组的采访。
曲剧是主要流传于河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曲剧音乐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在登封县首次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2006年5月20日, 曲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现在的戏曲呈现出的是什么状态呢?是被同化的地方戏和被赤化的中国戏曲。”苏恒涛老师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对小组成员讲述。我们现在的地方戏是被京剧一步步同化的,而且这个过程是地方戏主动向京剧靠拢。越来越缺少地方戏所独有的地方特色,这样戏曲种类多样性就遭到了破坏。而被赤化的中国戏曲则是强调要将戏曲的观赏性放在第一位,做真正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戏曲,让老百姓看了有情感共鸣的戏曲。苏恒涛老师还说,曲剧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还是需要人去传承,只有文化才能向前发展,也只有人才能带着文化一步步向前走,留给后世更多更珍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进一步了解曲剧文化,实践小组第二站又来到了河洛剧院的后台化妆间。在这里他们采访了当晚表演的青年戏曲演员们,他们从化妆到穿衣再到戴配饰都非常认真。有一位青年演员接受了小组采访,他说,他从小便热爱戏曲,上了戏校后更加喜爱,虽然赚取的钱不多,但却是在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这让小组成员感到十分钦佩。
当晚,小组成员们一同观看了洛阳曲剧院的戏曲表演,华丽古朴的服装、接地气儿的唱词以及形象生动的人物表演……演员活灵活现的表演和观众们一阵阵的掌声与喝彩都让小组成员们感受到了传统曲艺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过探访洛阳曲剧团,实践小组的成员们不仅感受到了当代戏曲演员对戏曲深沉的热爱,更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而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大学生的重要使命。洛阳曲剧团更是传统曲艺在洛阳的独特发展与传承进步的有力写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29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