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救助,无限关怀
参加这次社会实践之前,我对于救助工作充满了好奇。如何救助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如何抚慰需救助人员的心灵,种种问题都让我充满疑惑。“温暖同行”社会实践已经顺利结束,但我的心仍久久不能平复。
此次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分为两组,一组人员去淄博,另一组去济南,我跟随实践团一起,来到了济南救助站。救助站的工作十分繁琐,抵达救助站的第一天,我们接触到了儿保科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赵春暖副科长。她已经是救助站的“老同志”了,在救助站工作超过20年,我们亲切的称呼她为“赵姐”。第一天见面赵姐便告诉我们,在救助站工作,最需要的就是责任心和爱心,这点我深有体会。需要被救助人员多是弱势群体,有年过六十,无法正常说话的老人;有年纪尚小,脸庞稚嫩的少年;有独自漂泊,从越南来到中国的女人……那几天里,我们观察并体验了他们的生活,帮助被救助人员倒水,准备午餐,收拾床铺……本想着可以上街搜救需要帮助人员,但赵姐告诉我们,因为种种因素,沿街搜救已经取消,这里的救助人员多是来自于当地派出所巡逻时发现的外来人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来到救助站,我看到了在校园里极少能看到的“黑暗面”,那些社会的不公通通展现在眼前。这里有一个男孩,比实践团更晚来到救助站。我们暂且称这个小朋友为“小龙”吧。小龙的父亲重病,母亲二次改嫁又生了一个孩子,便不想再抚养小龙。这样不负责任的母亲我还是第一次在现实中见到。实践团成员负责带小龙学习,陪他在阅览室读书。在结束了一上午和小龙的学习后,大家纷纷夸起了他,说他英语发音好,人也聪明,学东西很快。但就是这样一个聪明,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可能再也没机会接受学校教育。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还协助完成了整理档案之类的工作。堆积成山的档案里是各种各样被救助人群的资料。有的人甚至是“无名氏”,现有的姓名是救助站工作人员帮忙取的。当问及这些被救助人员的去向时,工作人员叹了口气,他解释道,能送回家的一般就送回家里,实在找不到家庭住址就只能送往地区福利院了。那时候我在想,怎样才是真正的帮助到他们呢?他们是否想回家?他们的家人可以接纳他们吗?我作为一名社会公民,怎么才能帮助到这些弱势群体?一连串的问题扑面而来。与此同时,我还是一名当代大学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辅导这里的孩子们读书和功课;可以为老人们倒水,盛饭,打扫房间;也可以帮助救助站工作人员搬运救助物资……总之能做的事情很多,就看你愿不愿意投身其中,为他们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撰稿人:张茜 摄影:张永琪、余晓慧、李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26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