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纺织一直是关系寻常百姓家的重要技术。无论是《九张机》“轻绡催趁,馆娃宫女,要换舞时衣”中描述劳动者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剥削的悲惨生活,还是《离妇》“昼夜常纺织,不得事蛾眉”中妇女为“积黄金”日夜纺织的辛苦劳作,抑或是《刘氏善举》里刘氏“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的真情实意,纺织技术早已不只是纺织本身,而是时代进程的符号,是民族精神的倚托。时至今日,虽然纺织工作不需要大部分社会公民参与,但纺织技术仍然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9年7月23日上午,材料学院“乘时代数据新风,塑非遗锦绣前程”实践团队有幸采访张瑞云教授,对传统纺织技术的现状与革新进行了解与学习。
龟背龙纹,辗转万花现
张瑞云教授先是向我们介绍中国“锦绣之冠”——宋锦。它以色调高雅、图案精美、质地坚柔的特点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三大名锦,并被列入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锦的花型大,织工精细,且制作工序较复杂。它采用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彩抛换色之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色彩灵感多来自青山,以龟背纹、龙纹、万字纹等元素为骨架,多用调和色,很少用对比色,颇有古朴典雅之风。如今宋锦已成为中国的一大文化瑰宝,在G20峰会的礼品以及2014年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的服装都可以看到宋锦的身影。
通经断纬,针起匠心炼
随后,张瑞云教授给实践团成员们讲述缂丝的特点、历史和现状。“一寸缂丝一寸金”,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缂丝因及其精致的工艺与极具鉴赏性的艺术表现力而成为“织中之圣”。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就已存在,到商代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缂丝花型立体且精美。有别于一般锦“通经通纬”——纬线贯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的织法,缂丝利用“通经断纬”形成花纹边界,使其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而富双面立体感,现阶段无法实现自动化生产。也正因为缂丝需要创作者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传承正面临着窘境。缂丝研究者目前正在实现现代化制造的道路上摸索。
光影三维,倏顾彩蝶翩
与学识渊博的张瑞云教授告别后,实践团成员前往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鉴赏并学习纺织服饰的演变及其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馆内陈列有不可胜举、巧夺天工的织物,悄然传递着历史长河中始终滚烫的民族文化能量,使成员们的文化自信也灼热起来。
传统纺织技术的第二春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襁褓。博物馆内成员们了解了众多数字化纺织技术,如电脑刺绣机以针线和梭线形成各种花纹缝线,在电脑控制下自动形成花纹图案。但数字化纺织尚处于研发阶段,无法规避技术不够成熟的缺点,使用范围不广。
通过今日实践,实践团成员对传统纺织技术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互联网数据时代下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走向市场,创造经济效益,方能延续文化血脉,熠熠生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80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