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墙头马上遥相顾 青弋江畔有名称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创意传播学院“徽风皖韵”美丽中国实践团 作者:欧慧琳 熊珀 江山

墙头马上遥相顾 青弋江畔有名称

“汉家旧县,江左名邦”。

青弋江畔有城名泾县,沿江建有古城墙。

那是一个烽烟四起的战乱年代,原本秀丽澄澈的碧水仿佛在刹那间被肆意侵染得污浊浑黑。天空是数不尽的压城黑云,似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人们的咽喉,让人喘不过气。只因倭寇的袭来。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那是让人肝肠寸断的凄婉歌声。女子停下了青弋江畔的浣纱,黯然立于墙头默默垂泪。在这战火纷飞的年头下,她怅望着自己一去不返的爱人,君子胡不归?

图为泾县古城墙青弋江一带护堤全景。 丁毅 摄

这是泾县古城墙众多奇闻轶事中读来最让人哀婉的一个。只是如今再踏上古城墙,已然没有了当年的叹惋,甚至于,连原本的城墙都已然不在,有的只是见证了百年历史风霜的城墙地基和不变的幽幽芳魂。过往的一切,都随着历史的车轮,慢慢消散……

作为初来泾县的我们,古城墙是一定要去的。从西门口一路走来。曾经辉煌的城墙如今已杂草丛生。虽然只剩一层地基,但赫然可以看出那青砖碧藤下从前的气势辉煌。那是一种说不清的雄伟浑厚,也不必说清,因为每一块青石板都牢牢铭记着它曾经经历过的腥风血雨,它用它独特的语言,编织出一场浮华的闹剧,演绎着当年的血泪心酸。那是乱世之中一座傲然挺立的青石巨龙,威武龙吟回荡在每一个泾县人心中。

图为志愿者参观泾县古城墙。 丁毅 摄

其实说起来,泾县古城墙的建与拆仿佛都和一个国家有着关联。当地居民说,嘉靖四十一年,五十多名日本倭寇从徽州奔袭泾县,由于无城墙可防守,官员、老百姓们都只能跑到山里躲藏起来。倭寇进城肆意抢劫走后,大家都认为有修建城墙的必要,这才有了后来的城墙。而到了抗日战争期间,为防止日军空袭,以便于疏散人口防空,1940年夏当时的国民政府便将泾县的古城墙及部分城楼均予拆除。而最可悲的是,泾县1940年以前的古城墙并没有留下任何相关的影像,如今留下来的只是青弋江河畔的城墙基脚和数不尽的传说。

沿着河畔悠然走了些许,一路倒是遇见许多人。大抵都是些有年纪的老人,据说常常便会来到这里散步一番。借着采访的名义随便闲聊几句,才知道,他们对古城墙都有着不一般的感情,如同北京不能没有长城、重庆不能没有火锅一般,泾县也不能没有古城墙!曾经有人为搞建设想要拆掉城墙,泾县人民群起而反对,誓要保住这历史的见证者!

图为古城墙青砖石阶。 丁毅 摄

的确,历史的硝烟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但它遗留下的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深深的记忆。古城墙对之泾县人民而言,仿佛就是他们心中的一个信仰,一个勿忘历史的忠诚信仰。

“顾事难虑始,而功归乐成,今上下同心,后先共济,鸿勋夙举,泾之山水一时赫焉改观。万一有警,并力而守,坚城可以坐制,在外者,收蓄聚入保,皆可恃以无恐,其为利博也。”这是当年修筑城墙时王廷干所上言的一句话。城墙在,信念在。无论过去多少年,我相信,泾县人民对城墙的那份信念都不会减少。

由小见大,到泾县几天以来,便陆续参观了多个历史名胜,怪道都保存得这么好,原来是因为泾县人民心中都有着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那样一份执着。这是对历史沧桑的铭记,也是对泾县记忆的保存!保留住的每一样传统文化,都将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

仿佛,当再一次踏上城墙楼头时,已然不再是当年浣纱女“墙头马上遥相顾”的那份凄美爱情了。如今遥相顾望的,是泾县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牢记,是他们对历史的永恒见证!

图为泾县城墙一角。 丁毅 摄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不,已经不会再断肠。如今的他们,一见城墙永不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73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暖冬公益下三乡,返乡公益在行动

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实践是思想的真理。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益…… 巩秉上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公益精神永流芳,青春聚力正当时

在寒冬降临之际,为给居民送温暖,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益心一意实践队在2024年2月3日以分散整合的形式在社区进行公益活动。通过本次实践调研,团队深入探究了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在各社区的…… 巩秉上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公益路上,你我偕行

借助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益心一意实践队发起了一场名为“返乡公益行”的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实际行动,为乡村地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益心…… KILIG.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勇辟前路投身公益,联系基层聚力青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 KILIG.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热爱公益,做最美青年

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改革进入了新阶段,面临新的局面。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加快,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失衡带来的贫富分…… KILIG.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助力公益,大美人生

公益活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公益活动撒播了凡人善举的种子,让爱心之花绽放,让公益精神成为时代新风。公益活动已经深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 KILIG.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悉心奉献为公益,创造大好人生

凝聚价值观力量,振奋新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鼓励我们当代青年学子参与垃圾分类、绿色低碳、爱心支教、阳光助残等活动,在公益服务中树立爱国、敬业、诚信…… 巩秉上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热爱公益,奉献人生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的…… 巩秉上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追忆峥嵘岁月,赓续时代华章 ——走进红木老厂红色文化馆

一月的寒风挡不住探寻历史的热情,2025年1月19日,“红脉传承,星火燎原”社会实践队踏上了前往红木老厂的旅程。这片承载着厚…

青春力量反邪教,寒假实践护家园

寒假期间,里巷相望实践队的实践成员们积极投身于一场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为主题,深入社区…

探索社区服务新路径,共创和谐美好家园

徐州市1月16日电为改善社区生活质量,探索社区服务新模式,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岁寒服务至,情暖社区宁”社会实践队来…

学子助力社区清洁,绘就环境新画卷

2025年1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环境途巷美,社区着锦章”实践队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社区服务,开展了一场热火朝天的社区卫生打…

清洁乡村展新貌,共建绿色家园

清洁乡村展新貌,共建绿色家园在当前全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时代背景下,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最新发布

安全教育进校园,防火自救保安全
常说“水火无情”,火灾的发生不仅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到生命安全。火灾具有突发性,无知性,也许我们无法预测,但是通过防火教育,可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火灾的发生。根据新闻报道的各种案例…
共走石门帮扶路,恰在橙黄橘绿时——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食品工程学院石门县“滞销柑橘”调
7月22日下午,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食品工程学院赴石门县“滞销柑橘”调研实践团与石门县农业局柑橘办主任杜芳林一起来到了石门县白云乡镇竹坝桥村进行实践活动,并与当地村干部以及橘农举行座谈会。22日中午,…
安全教育,从我做起
安全是个严肃而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需要有安全意识,每个人都要必须为自己的安全负责。今天,我们扬帆文化支教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一个安全教育讲座,而且最突出的还是我们举办了一次消防演练,以此来提高学…
护郑州之林,保郑州之水
护郑州之林,保郑州之水水利学院节水护水宣传与调研社会实践队郑州7月17日电(通讯员刘澳博),随着7月的深入,天气也是日渐炎热,我们来到了熟悉的郑州之林公园,看到了美丽的风景,也是坚定了我们向市民传…
鞭指红色,精神永继
几日阴雨绵绵,终得云开。拥风而立,抖擞精神,西北工业大学社会实践队鞭指赣博。大型青铜雕塑《时空》矗立馆内中心广场,寓意灿烂文明,源远流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摇篮”展…
苦中作乐,累并快乐着
又困又饿,估计就是今天早上的全部总结了。“等会儿去到城里,少说话多看看。”文艺组、队长以及另外一位调研组的小伙伴一起去县城里找能不能赞助到主持人的服装,顺便采购一些晚会需要用到的物品,我们在车…
节水靠大家,保龙湖之水
节水靠大家,保龙湖之水郑州7月11日电(通讯员刘澳博)郑州市龙湖公园,坐落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龙湖金融中心附近,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林,还有前来观光的游客和嬉戏打闹的孩子们。今天我们就在这里进行节水护…
“大风车”社会实践队文艺汇演彩排:努力永远不会被辜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7月23日上午,岭南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大风车”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组织调丰小学的学生们进行文艺汇演彩排。9天的时间很短,学习的内容丰富,在上课之余,学生们还要抽出课余时间…
七月,完一个仲夏梦
时间不知不觉就快要过去了七天,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文艺晚会的有关事情,比如舞台问题、儿童服装、音响、灯光和主持人服装等等问题。所以今天我们文艺组就决定外出一趟,解决主持人服装和随便看看能不…
岁月静好,初心依旧
下乡的生活总是劳累而充实,我也完全适应了在乡下支教的生活,渐渐体会,慢慢享受。每天的工作全然变成了习惯,三点一线,总是穿行于宿舍,教学楼,饭堂。今天由于需要购置一些文艺晚会要用的东西,我和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