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非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需要活态传承。7月17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社会调查团开始了“汴京灯笼张”之行,采访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张俊涛先生,更加体会到“非遗”的深刻魅力,体会到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的有机结合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内在统一。
肩负重任 不负所托
我们提前了解到,张俊涛此前从事保险相关工作,且收入十分可观,被问及继承灯笼张手艺的契机时,他回答,这个选择有家族责任和社会责任两方面原因。2008年,汴京灯笼张正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父亲张金汉说:“从这一刻起,我们做灯笼的性质变了,以前是家里谋生的手段,现在是面向国家的传承责任。”为了不辜负父亲为之一生悬命的事业,以及承担起传承“非遗”的社会责任,张俊涛毅然决然放弃工作,投入灯笼文化的弘扬与创新,修建了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并逐步进行灯笼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和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拒绝商业化坚守文化本真
当前互联网文化发展快速,传播广泛。调研团采访张俊涛时问到,为何不选择将制作灯笼或讲解灯笼文化的过程发布在网络平台上,以便于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张俊涛解释道,自己并不是拒绝媒体传播,也有选择性的参加了许多文化传承类节目,之所以不在互联网平台是有自己的顾虑所在。当前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因为各方面经济利益的干扰,我们对遗产的文化品质在不断消解,功利性目的越来越突出。导致物质化商业化现象严重,为了吸引人们注意,有时不得不采取商业化模式搞营销,从而使传统文化被迫商业化,失去本真。因此,即使传播速度相比较起来缓慢许多,张俊涛也选择循序渐进慢慢熏陶,坚决不对灯笼张文化进行商业化改造。
传承创新双线平行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成长、延续、消亡的过程,“非遗”的未来,同样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非遗”自身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命力继续发展下去,我们现代的保护就成了对“非遗”的临终关怀。张俊涛对于汴京灯笼张技艺文化的传承,并不是单纯继承,还进行了制作工艺、传播方式、发展理念等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致力于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相结合的“双线平行策略”,即传统线进行文化传播,创新现代线利用现代设备进行生产。既为灯笼张的生存提供物质保障,又留住制灯手艺,保住“非遗”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为古老的文化注入了现代活力,与传统灵魂相碰撞出新的火花,催生内在发展动力,延续汴京灯笼张的生命力。
面对未来,非遗保护任重道远,正如原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政所说“这是守望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是记住我们民族自己回家的路”。对此,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刻不容缓的态度,积极开展保护传承,绝不能让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51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