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是社会实践的第三天,我们根据计划一早到达常山庄村。第一站我们到达左氏面塑展厅。根据我们的了解,左氏面塑的第五代左安胜说:“面塑是民间艺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这门手艺不能失传。”并且它因出生在红嫂之乡沂南,他正准备创作一整套的红色人物、红色文化、红色精神。通过手中的面团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红色文化的精髓,不断地传承发展的面塑技艺,并且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今天我们见到的是左安胜老师的妻子高霞。她给我们细心讲解了面塑的知识。面塑主要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的原料,制作的面料柔润鲜明,不裂不皱,不变质。主要作品也分为三类:历史人物、文化传说、红嫂系列。
在他制作的展台里,映入眼帘的是沂蒙六姐妹的原型,千姿百态,刻画的栩栩如生,曾经得到领导一致好评。价格也在8000元左右。他给我们讲到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不断创新,如何让面塑更加持久的保持原样,并捏出百余种面塑作品。在此期间高老师也交给我们最简单的技法让我们学习,一个面团做出的千姿百态。
下午我们到了第二个目的地:烙画展厅。坐落在红色文化发源地马牧池乡,咨询当地村民,关于烙画,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出武玉琴的名字。她作为沂南县红嫂故里烙画院院长用他的手艺弘扬沂蒙精神。据悉,武玉琴根据当地浓郁的汉文化和红色文化,充分的挖掘新的题材,将“沂蒙六姐妹”“红嫂乳汁救伤员”等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烙在木板上。
作为“家家有红嫂,村村有烈士”的红色革命古镇马牧池乡,传承红色文化主题,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叹沂蒙母亲的不易,也涌现了一代代的手艺人传承弘扬发展红色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50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