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丛中的稻香,青山深处的流水和鸟鸣,在哨片和碗口之间川流不息。古老的唢呐声,依旧包罗万象,描绘着多彩的世界,以一种近乎静默的姿态,和不断创新的方式,在时代更迭中心无旁骛,波澜不惊,青山不改,唢呐不歇。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赴湘潭县社会调研团在湘潭县歇马村展开了为期十五天的调研,从时代背景伊始,逐步探寻青山唢呐在当地的发展现状、文化地位及其传承状况。
【不可替代的地位】
唢呐在青山桥镇、石鼓镇和分水乡等地区扮演着重要地位。民众家中办丧礼时,唢呐作为为死者灵魂超度的民间乐器中的一种,往往是不能被替代的。它高亢的声音往往在一系列的民间乐器中格外凸显,如果把白事中的民间乐器当成是将灵魂引向天国的路标,那么唢呐则是将灵魂引向天堂的主要指路路标。另外,除了与死亡这类沉重话题相挂钩之外,在青山桥、石鼓镇等地的正月十五等节日中,唢呐与其他民间乐器,经过表演者的演奏,通过与他们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行为的配合,往往能够达到娱乐互动的效果,增强喜庆效果。沉重与欢快、失去与期待,都由唢呐的奋力表现而展现。在数十天的调研中,本调研团还注意到,在石鼓镇等地的花鼓戏、木偶戏表演中,唢呐也参与了表演伴奏。据表演木偶戏的莫女士所说,“唢呐在木偶戏中的地位还是很难被替代的。”
经过深切的体验,调研团队成员也感受到在唢呐之乡,民众对于唢呐的赞同感远远超乎团队成员的想象。在走访村民、采访学习唢呐的学生的家长的活动中,团队成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数据分析等,发现不少村民、家长对于易礼强老师开设唢呐兴趣班的做法持积极赞同的态度。在民众心中,唢呐的传承有着很高的地位并且大多数人对后辈传承唢呐也抱有鼓励和期待情绪。
【得以传承的可能性】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国家和政府逐步落实对当地的扶贫政策,致使该地区域经济呈现稳健发展的状态,从而使得青山桥民众不再以谋生为目的去学习青山特色唢呐,人们可以简单地将唢呐当作一种兴趣爱好来学习,而不必遵循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唢呐学习门槛的降低使得学习的人数增多,唢呐的传承面得到了普及。
而调研团所采访的易礼强老师,其开设的唢呐兴趣班本质上正是由此应运而生的一种唢呐教学的新模式——现代学徒模式。现代学徒模式以兴趣班的外在形式与“老师——学生”的内核情谊作为主要特征,发展出另一种更为广泛的“精神维系”。这为唢呐的传承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可能性。一方面,小孩子们在童年时期学习唢呐,其童年记忆与唢呐是相连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唢呐就会成为其一生的伙伴。调研团在观察以及采访在易老师处学习唢呐的小朋友时,也发现了他们身上的这种艺术纯粹性,这种纯粹对于营造青山唢呐良好的传承氛围以及技术的传承都是十分有帮助的。另一方面,易礼强老师虽然不是官方指定的青山唢呐传承人,但其作为民间唢呐艺人也在自发普及着唢呐技术,他除了开设个人的唢呐兴趣班之外,还在歇马中学开设了唢呐班,这使得唢呐较之传统的师徒授艺有了更为广泛的参与性。
【传承中面临的困境】
青山唢呐传承模式本身存在着一定问题。在易礼强老师的暑期兴趣班里学习唢呐的都是学生,自然而然就面临着时间分配问题,在这个以学习为主的阶段,学生们对唢呐学习投入的精力与时间难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就学习目的而言,大多数学生来易老师这里学习,是因为其家长担心孩子在家整天玩游戏,觉得学习唢呐是个相对更好的选择而把孩子送了过来。而小部分是因为感兴趣而学习唢呐的学生,也几乎都只是将吹唢呐作为一个兴趣爱好,并无将其作为职业或传承下去的想法。
除此以外,当地环境中也有较多不利于其传承的方面。首先,当地政府对青山唢呐的支持仅限于拨经费在歇马中学开办一个唢呐班,一周也仅学习两次,学校会简谱的唢呐教学老师也只有易礼强老师一人,当地政府并未找到更多擅长简谱的唢呐教学老师,使得教学资源较为短缺。其次,由于青山唢呐的曲子大多表达的是悲恸、哀婉的情感,其在当地的表演主要用于丧葬仪式,因此,青山唢呐有些受当地人忌讳。其传播形式也由此单一化,很少再用于其他场合,这些都导致了其市场规模受限,与当地其他曲种合作的机会也很少。再者,由于易礼强老师不是官方认定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一个民间艺人,其凭证度不高,使得当地民众对他的认可度相对不高,这也使得来易礼强老师这里接受教学的学生规模受限。
唢呐不但需要历史长河中一片生存的土壤,还需要信念与情怀的执着坚守。传统民乐在现世,始于生计,忠于娱乐,陷于情怀。以经济需求为开端,以谋图生计为目的,却在无意识中浸润人心,经受时间的洗礼之后,愈发接近艺术本身的模样。晨光熹微,乐声如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013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