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艺术学院“三下乡”艺术支教服务队历年来的服务地点是都昌太阳村,太阳村是一个民间慈善福利机构,已在县民政局登记,所针对的扶助对象是在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无依无靠的孤儿、父母外出务工无人照看的留守儿童及特困儿童,以无偿代养代教的方式。这些孩子们被诸多问题所困扰着,无论是在基本生存保障上,还是在接受教育等方面。本次三下乡走进太阳村,既为了提高村中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也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到江西本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次三下乡活动给孩子们带来非遗课程,向孩子们分享非遗文化瑰宝,让孩子们知晓本土文化特色,体验非遗文化魅力。瑞昌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在瑞昌发掘的西晋古墓墓砖的纹饰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瑞昌剪纸的历史雏形,据专家推测,瑞昌剪纸至少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汉晋年间。瑞昌剪纸于2008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瑞昌剪纸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间风俗密切关联,瑞昌地处南北交汇处,经过千年的南北文化相互浸润与渗透,将南方的阴柔之美与北方的阳刚之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瑞昌剪纸独有的艺术特色,作品含蓄而不失典雅,神秘而又深刻。瑞昌民间素有“无户不剪纸,无女不绣花”的说法,足以可见剪纸的涉及面之广。
支教老师们将提前准备好的工具:彩纸、剪刀分发给孩子们,孩子们之前没有接触过剪纸,看到剪纸用品无比激动。给孩子们讲了使用剪刀的注意事项,以免伤到自己和他人,孩子们在座位上端正的坐好,老师向孩子们介绍非遗内容,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带领孩子们欣赏了许多优秀的剪纸作品。接下来就要实践操作了,让孩子们拿起剪刀剪一剪,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孩子们跟着老师所讲步骤细心操作,一张张彩纸在孩子们手中仿佛生了花,慢慢显现出美丽的图案。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汉族戏曲声腔,2006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戏曲史上,曾与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齐名,被称为“四大声腔”。弋阳腔是南宋末年,兴起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以及地域民俗相融合、“辗转改益”滋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因发源地而得名“弋阳腔”。弋阳腔徒歌、帮腔、滚调这种演唱形式,配以锣、鼓节制、帮衬,造成了“铙鼓喧阗,唱口嚣杂”的热闹气氛,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把“唱”和“念”二者结合起来,它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点,为戈阳腔增添了新的活力,赢得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喜爱。戈阳腔对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虽有兴衰,但延绵至今,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支教老师们给孩子们播放讲解了戈阳腔的精彩选段,使孩子们受益颇多,并鼓励孩子们充分了解地方厚重的传统文化,努力学习并传承发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瑞昌剪纸和戈阳腔都属于即逝艺术,之所以能经久不衰的流传下来,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老一辈人将在剪纸创作与唱腔中的经验和创新传给下一代,不辞辛劳,不计报酬。每代人源源不断向下传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的整合发展,才能从而传承、沿革至今天。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显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本次活动,让非遗文化走进都昌太阳村,营造人人知晓“非遗”,人人热爱“非遗”,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发展洒下希望的种子,让非遗文化的未来传承更加广阔。孩子们也在本次活动中变得更加大胆、自信,善于表现、乐于表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90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