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对翁源当地景点的了解,体味多彩文化,探索乡愁情怀。2019年7月15日,广东海洋大学海滨团委青年实践队前往位于韶关市翁源县郊的东华禅寺开展主题为“留住客家乡愁,规划乡村旅游”的实地调研。
东华禅寺,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建,印度智药三藏禅师始创东华,原名灵鹫寺。唐龙朔元年,六祖惠能于黄梅受衣钵,南归经此寺而隐修,改灵鹫寺为东华禅寺。东华寺鼎盛唐宋,毁于明清。公元一九九七年沙门万行乘愿再来,入山掩关潜修三年,感天地之恩泽,会阴阳之和谐,证佛性之本源,如是出关,复建东华。创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服务社会,教化世人。
图为实践队全体成员在东华禅寺门前合影(通讯员 郑志颖 摄)
图为实践队队员前往三门殿(通讯员 曾林斌 摄)
图为东华禅寺的正觉堂(通讯员 杨诗盈 摄)
正如弘一法师在抗战时所说:“护生就是护心,救护禽兽鱼虫是手段,倡导仁爱和平是目的,念佛不忘爱国,爱国不忘念佛。”护国广场石壁上刻着的东华家风,无不彰显家国情怀。万行法师继祖师之禅,创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信仰的前提是爱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家无国不立,人无国不存。佛教的信仰与爱国主义并非是对立的,宗教信仰更应该是建立在爱国主义的宗教信仰。修行佛道的过程,是一个学会做人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由心而发,学会胸怀天下仁爱待人。而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则是能够克服物欲抵制诱惑,弘扬正能量追求真善美。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幸得到东华禅寺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引。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实践队前往义工之家,采访在此修行的义工林师兄。
图为实践队进行参观走访的护国广场,金色五龙雕对应的就是东华家风。(通讯员 冯泳希 摄)
图为实践队全体成员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前往义工之家。(通讯员 吴施颖 摄)
在义工之家,实践队与在禅寺修行的林师兄展开交流讨论。针对我们的实践主题,林师兄也给出了一份独特的见解:乡愁情怀的背后是一种文化向心力,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佛教文化早已吸收中华的主流文化同时也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有所发展有所改良,而在翁源,则也多多少少与客家文化相糅合。作为青年人,要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广泛学习,传承中华文化。作为一个修行之人,也见证、参与了东华禅寺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东华禅寺秉承“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的理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把佛教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定期开展爱国教育活动以及公益慈善活动。增强文化的向心力就是留住乡愁,乡村旅游的合理规划必然离不开文化资源的开发。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采访林师兄(通讯员 林壹 摄)
结束了采访之后,实践队继续前往下一个景点——三圣洞进行参观走访。
图为东华禅寺三圣洞外碑记(通讯员 林壹 摄)
我们从东华禅寺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1997年,万行法师来东华山如珠岩山洞闭关潜修三年,该洞原为智药三藏禅师与六祖惠能隐修过的地方,故有“一洞一僧一袈裟,三次三道三圆满”之说,现被称为三圣洞。到达三圣洞,对东华禅寺的走访调查也就接近尾声。
走访虽告一段落,可是带给我们的启发却意犹未尽。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解锁了留住乡愁的新视角,开拓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规划的新思路。留住客家乡愁,能够激发乡愁情怀的不单单只是单独的地域文化,而是在多元文化糅合下的复杂情感,更是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指引下所激发的对家乡的情怀。乡愁,是余光中笔下的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是蕴含在这背后的能够激发人情感的一切文化因素。规划乡村旅游,就要留住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化,方可留住乡愁,助力乡村旅游规划。
留住乡愁,规划旅游,调研之路,重在实践,知行合一,方得真知,广东海洋大学海滨团委青年实践队,我们,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70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