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实践队邂逅古田银耳
7月18日,为了探寻世界上最大的银耳出口地的奥秘,福州大学赴古田县“体味古田之美,聆听生态之声”实践队来到了古田县的一个银耳生产基地:福建省天天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银耳工厂化项目现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雨淋室进行消毒,接着进入生产车间,去见识古田银耳不同阶段的“真面目”。
第一间厂房的银耳刚培养几天,我们只看到了一排排黑色的培养基。工作人员介绍,银耳的成长过程一般需要45天左右。据了解,银耳的菌种获取和菌棒制作是一个麻烦的过程,生产种由专业菌种生产厂生产,培养料也必须由棉籽壳、麦麸等按照一定比例配比而成,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银耳宝宝”赢在起跑线上。加完工的菌棒,还会被推进灭菌锅,进行100℃高温长达22小时的灭菌,这样才能为银耳宝宝提供安全的培养基。
我们满怀期待地步入第二间厂房,只见幼耳陈列在菌架上。“每天早中晚,都需要给银耳通风、喷水,天气热时,晚上24点还要再通风一次。银耳对于温度和湿度十分敏感,一旦高于28℃,2个小时内就可能全军覆没。”工作人员如是说,“想偷一次懒,那是做不好民族产业的。”诚然,我们把此时的银耳称作宝宝一点也不为过。
逐渐成熟的银耳需要的湿度越高,走进生长一个月的银耳的厂房,便看见白雾缭绕,此时的银耳正在雾气中步入成熟期。我们不禁感叹,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之强大,每个阶段的湿度和时长都精确控制,确保银耳在最适宜的环境下成长。
收获的季节永远是喜悦而又忙碌的,银耳也不例外。机械化的培养工厂,却在最后的环节使用的人工劳动。工人们手起刀落,削掉培养基和杂质,不会放过银耳身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污点。流水线工人说:“银耳易受污染,我们需要亲手将长虫、长霉的银耳逐个采掉。若不及时采掉它们,其他银耳可能就会遭殃。打农药虽然省事,但直接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品牌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做。”这也是民族企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每个环节中,队员们深深地被银耳生产基地的现代化生产水平所震撼,每个环节几乎都有现代化设备参与其中,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而最精细的环节依然选择人工操作,充分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宗旨:质量与安全两头抓。
采一朵汲古田天地灵气的银耳,慢慢将之熬至粘稠,卸下了一日的倦怠,忘却了白日中的嘈杂,心享又甜又暖如丝绸一般的温柔。在最美的地方,我很庆幸,邂逅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53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