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华夏,千年古国。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古往今来,多少朝代更迭,其中只洛阳一城,便有着十三朝古都之称。在“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身后,还有一个属于洛阳的独特标志,那便是洛阳铲。洛阳铲承载着千年文明,见证着无数的国家宝藏,为研究华夏史实提供了众多文物资料。而洛阳铲锻造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更是需要社会的见证与关怀。7月17日,洛阳师范学院非遗调研团在马欢欢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孙清娃洛阳铲锻造厂内,寻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铲锻造技术第五代传承人孙凯强老师。
源起明朝,流传至今
说起洛阳铲的历史,孙凯强老师与调研团成员说道从明朝时期王士性的《广志绎》中已经有关于洛阳铲的记载,1955年由考古学家魏聚贤正式命名。洛阳铲的前身是铁锥样的农具,后期根据不同的土质需求不断改进至今。当调研团成员问及洛阳铲与盗墓的关系时,孙凯强老师笑道:“起初确实是盗墓者先为使用,后期被考古学家用于考古勘探”。
铲身多样,各有所用
看着孙凯强老师放在桌子上的几把小型的洛阳铲,调研团的成员不禁发出了疑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种类的洛阳铲呢?它们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据孙凯强老师介绍,所有的洛阳铲都是从一种似半月牙状的洛阳铲不断改进和演变而来的。洛阳铲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把土从地下带上来,随后辨别土质,看地下是否有墓葬。不同的铲身是为了适应不同土质而打造的,说到这里,孙老师告诉大家,他曾为中国考古团打造一批专门勘探沙漠的洛阳铲,由于洛阳没有沙土,也没有关于此类的洛阳铲,因此就为考古团特别定制了能带上来沙土的洛阳铲。
说到这里,调研团恍然大悟,在孙老师这里,没有固定的洛阳铲,所有打造出来探铲都是洛阳铲。
大国工匠 传承创新
打造一把好的洛阳铲需要多重工序,从下料的严格配比到锻造的精准,无一不体现出洛阳铲锻造的不易。具孙凯强老师讲述,他从小开始接触打铁,十几岁便已经能独立打造出一把洛阳铲,洛阳铲的锻造技术非一朝一夕可以练成,大到下料切割,小到铲身的形状,都需要成百上千次的锤炼与长期的经验积累。说到创新发展,孙凯强老师向调研团的成员讲述关于洛阳铲锻造未来的规划是建立一个洛阳铲锻造工艺展厅,展厅中展示洛阳铲锻造工艺的历史历程与发展,从而让世人了解非遗文化,了解洛阳铲。
回首历史,中国上下五多年的历程,更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洛阳铲则是打开这座宝库的一把钥匙,守护这把宝钥匙的关键便是对洛阳铲锻造工艺的传承。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非遗精神的路上,你我皆担重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46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