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队长派我和陶雨淋去马岙博物馆提前踩点。据百度百科,马岙博物馆是浙江省第一家乡镇级博物馆,我也对如此小规模的博物馆充满了好奇心。
一进入博物馆,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博物馆规模大。虽然是个乡镇级博物馆,但是规模不输给鸦片战争纪念馆。在扫了墙上二维码获得解说稿后,我开始游览第一展厅。第一展厅主要是讲述了马岙村的历史文化。其实在远古时期,马岙村与其他地方的发展大致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海洋文化对它的影响。他们有区别于内陆原始部落的捕鱼工具——石镞。
第二展厅介绍马岙村的盐业的发展历史。现在,马岙村还有一个大型的制盐厂。从“海水”到“卤”再结晶成“盐”。实际上,我们细想海水虽然盐的浓度高,但是也不是晒一下就有的。古代制盐业的人民和农民一样艰苦——要挑百斤的海水,后者有李绅作《悯农》,后者有柳永《煮海歌》。所幸,现代机械化发展,盐业大大提升了效率。
第三部分描述了马岙村的民风习俗文化。其实和现在未曾改造农村大相径庭。房间的各个布置都和现在农村大致相同,甚至带风箱的灶台如今在农村依旧不是稀罕物。缸、蓑衣、斗笠、鱼篓等工具都可以在农村里见到。而马岙村的风俗习惯基本与现在差不多,而在红白事皆有所不同。客观条件不同,文化就会产生独特性。红事时,由于新郎多为渔夫,在海上的归期不定,易错过婚期,所以马岙人就用公鸡来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且新婚夜把公鸡关在婚房直至新郎回归。而白事,又是因为海上遇难的人尸骨无法找寻,所以他们就用草扎成人性,并在涨潮时“招魂”。
通过参观马岙博物馆,我们懂得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海洋文化影响着当地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39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