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竹雕”,想必大多人都听说过,但提及“翻簧竹雕”这一传统工艺,却鲜为人知。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黄岩翻簧竹雕,2019年7月9日工匠“竹”梦实践团队开始了本次的暑期调研之旅。本次活动的调研地点位于浙江台州黄岩区,它是浙江省内最早创造翻簧竹雕的地区。
(图1 黄岩翻簧竹雕艺术馆)
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实践活动的第一站实践团队来到了翻簧竹雕艺术馆,拜访了当地翻簧竹雕的现代传承人—吕志贤老师,他带实践团队参观了竹雕艺术馆,并讲解了翻簧竹雕的发展历史以及基本的制作过程。
(图2 团队成员在认真聆听)
吕志贤老师说到“翻簧竹雕”是因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是浙江黄岩的地方传统工艺品,始创于清同治九年,已有百余年历史。它的工艺是将毛竹去青取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雕刻成各种山水、人物、花鸟图案,再配上其它装饰材料,制成各种工艺品,用途广泛,精致美观。
(图3 翻簧竹雕制作流程)
在翻簧竹雕艺术馆里,实践团队看到了琳琅满目的翻簧竹雕艺术品,有扇子、屏风、茶叶盒、笔筒、花瓶、挂件等,这些精美的工艺品不禁让实践团队想起1964年郭沫若先生曾在黄岩这样评价过翻簧竹雕:“翻簧竹雕采用国画手法,把绘画技巧与雕刻手法融为一体,有画面、有题款、有图章,构成一幅幅有诗情画意的工艺品。真不愧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构成浙江的三大雕之一。”
(图4 种类繁多的竹雕艺术品)
参观过后,实践团队对翻簧竹雕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于是邀请吕志贤老师一起谈谈他与翻簧竹雕的故事。吕老师说到他与竹雕的结缘不得不说到他的外公,吕老师的外公是一个很有艺术涵养的人,他精通很多民间乐器,并且写得一手好书法。因为机缘巧合,受邀到顾启望老师家里参观翻簧竹雕,然后才有了2005年他来到黄岩拜师求艺的故事。他的求艺生涯中免不了遭遇困难,他说到那时候真的是很苦,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坚持练习基础刀法,临摹前辈作品画稿。记得2005年的冬天真的很冷,自来水滴下来没多久就结冰了,在这么冷的天气他们还是每天练刀和就着冰水磨刀。虽然环境艰苦,但由于对翻簧竹雕的热爱,吕志贤老师14年来一直坚持着,从来没有放弃。
(图5吕志贤老师求艺生涯)
他还给我们讲到了翻簧竹雕曲折的发展历史—历经了两代兴衰。
20世纪60年代,黄岩翻簧竹雕迎来一个短暂的辉煌。在1964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还慕名来到了黄岩调研翻簧竹雕艺术。
但在1982年,黄岩翻簧厂应市场经济需求,全面转产木质礼品,黄岩翻簧竹雕走向低谷。
进入新世纪,黄岩翻簧竹雕艺术再度迎来春天。
2006年黄岩区翻簧竹雕艺术馆成立。
2007年,翻簧竹雕先后被列入黄岩区、台州市和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2016年9月黄岩翻簧竹雕《赏花图宫扇》还入选G20峰会杭州萧山机场国宾楼艺术品陈设。
但由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翻簧竹雕逐渐在人们眼中淡去,后景堪忧。最后他叹息着说道:“现在非遗这一块守着的老手艺人已经不多了,因为赚不来钱就没人学,没人学了自然也就失传了。”
(图6 团队成员与吕老师正在进行访谈)
通过与吕志贤老师的访谈,实践团队了解了到翻簧竹雕发展历史之曲折,看到了吕志贤老师学艺之困难,体会到了翻簧竹雕传承之艰辛。
实践团队认识到了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必定包含着一批传统手工艺继承人们的辛苦付出。为了传承,他们所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学艺的责任,而是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凝聚的心血,如今在快节奏的现代文化浪潮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屹立不倒,还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的共同努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928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