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上留下扶贫脚印
“ 发展乡村旅游啊?愿意啊,为什么不愿意呢?我们也想要脱贫致富,我们也不想拖国家后腿呀!”7月9日下午,石柱许久不见的阳光扯开云朵,露出了蓝天本来的模样。平时很少外人涉足的石柱县龙源村迎来了一群年轻的面孔。
(队员们正在走访调研)
这是来自重庆的西南大学2019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19名师生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围绕石柱县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在龙源村展开相关调研。7月9日到13日,该服务队深入走进石柱县龙源村和瓦屋村,深入田间地头,在两村实地走访调研、进行相关汇演宣讲活动,助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三下乡”校队到达龙源村)
让汗水留在扶贫路上
“同学们再坚持一下!我们马上就要到黄连种植基地了!”龙源村驻村扶贫干部崔剑海书记向着身后埋头赶路的服务队队员们喊道。不知是天公作美还是不作美,老天爷收了前段时间淅淅沥沥的雨水,却换了骄阳高高地挂在天空。龙源村黄连“熟地种植”试验示范园位于海拔一千三百米的高山之上。据崔剑海书记介绍,黄连作为龙源村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一直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他说:“很多连农基本上都是吃住在山林里半个月才会一次家,种植黄连的成本也远超其他作物。许多家庭通过种植黄连供出了大学生,生活也奔向了小康。”
(崔剑海书记正在向队员们介绍黄连)
7月10日早上,服务队队员们更是奔赴位于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的石柱县沙子镇龙源村墩子坪莼菜基地。莼菜种植基地的老板谭久胜听闻西南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将会前来参观,早早地让工人在一块莼菜田上拉了彩色小旗帜,并且让土家族的工人们换上了自己的民族服饰,迎接西南大学“三下乡”校队的到来,并为服务队示范莼菜采摘过程。示范完毕后,还热情地邀请服务队去到莼菜加工基地,让服务队的郭鑫、杨姗妮等同学亲自体验莼菜分级加工。
(队员们走进莼菜基地)
(郭鑫、刘雨晴等队员体验莼菜分级加工)
16名大学生为村民带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宣传文艺汇演
7月11日晚,龙源村村委会大坝响起了动感的音乐,早早聚集于此的村民们拍手叫好,西南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小队的同学们精心准备半个月之久的文艺汇演“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就此拉开了序幕。本次文艺汇演活动同时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宣传宣讲。为此,西南大学中宣团给在场居民们带去了故事和政策理论相结合的演讲《恰似春雨润人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大家一条心,建设新乡村》。并且队员们还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念编撰成了快板《扶贫七字歌》。该文艺汇演在龙源村和瓦屋村都获得了村民们的喜爱与赞赏。
(队员们合唱《相亲相爱》)
童心港湾:大学生开办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班
13日,瓦屋村村委会会议室内,不满十岁的小朋友们手拿着气球,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服务队为他们精心准备的“垃圾分类”和“安全知识“的儿童讲座之中。本次活动旨在,召集当地留守儿童,帮助孩子们树立垃圾分类意识,并教导他们独自在家注意安全。讲座完毕后,服务队与小朋友们共同进行了“为垃圾找家”和“你画我猜”小游戏。在游戏环节中,服务队的大学生们和小朋友一对一进行互动交流。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们拿着彩笔在纸上笨拙地描绘着,有的小朋友还未等大哥哥大姐姐们画完,就已经猜出正确答案。最后大学生熊安琪的搭档小朋友以五分钟猜中22个图画取得了游戏的胜利,在场的村民和小朋友们热情地鼓起掌来。
(“你画我猜”游戏冠军队员熊安琪和其搭档小朋友)
“我们很欢迎也很希望你们以后能够再次回到这里,亲眼见证这里的变化!”离开龙源村的前一晚,龙源村的向元华支书唠叨服务队所在的村民家,与队员们围坐畅谈,“我们石柱人就像莼菜一样纯;我们劳动人民就像黄连一样苦;我们奔小康的愿望就像海椒一样火辣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87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