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前童非遗文化,探寻竹编技艺,7月14日,浙江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追梦宁海”社会实践队寻到了前童古镇的竹编技艺唯一传承者杨维炉一家。
不巧的是,当实践队员们到达杨维炉家里时,只有他的母亲正在家中,当时她正编织着竹制品。数条柔软的竹条,仿若游鱼一般在老妇人的手中翻飞,可以预见到一个竹制品正在成型。一连串的动作流畅而充满美感,让实践队员不忍心打扰。
(妇人正在编织)
直到妇人手中的编织告一段落,实践队员们才上前与之交流。妇人告知队员们,“家里太公、外公、舅舅都是从事竹编这一行业的,这是我们家里世代传承的一门技艺。不过我和丈夫年龄都大了,没几年好做了。”传承向来是非遗文化的大问题,因此当队员们提及传承的问题时,妇人充满感慨,“前几年儿子不愿意学,只好登在报纸上找学徒,登了一年也没人愿意。后来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他终于意识到,竹编这一文化需要传承,他才真正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竹编制品展示)
对于如何更好的发展竹编技艺,妇人表示,“我的儿子是竹编唯一的传人,将竹编传承与发展下去是他要走的路。”而就妇人自身来说,她认为竹编虽然现在发展不太乐观,但只要进行创新,竹编必然不会消失。
(实践队员正在采访妇人)
采访结束后,实践队员关语涵向妇人提出体验竹编技艺的要求。对此,妇人表现得非常热情,她表示,“所有愿意尝试竹编的人我都欢迎,只有亲身体验过这项技艺才能明白它的魅力,才能让这门手艺更好的传承下去。”在老妇人的指导下,实践队员僵硬的编织逐渐变得流畅起来,也慢慢的完成了一个竹篓的底面,虽然做工还略显粗糙,但依然能让人兴奋不已。
(实践队员体验竹编技艺)
百斤竹丝只取八两,千丝万缕全靠一双巧手,这是竹编文化中的匠人精神。竹编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沉淀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见证者。通过这次的拜访,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有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大责任。竹编,编的是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43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