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和沃土,文化兴则产业兴,产业新则乡村振兴。为此,积极推进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筑入无限活力。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发展,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迫在眉睫。7月9日,为调研荫家堂老屋的保护与发展,志愿者们走进杨桥镇清水村。
荫家堂,位于湖南省邵东县杨桥镇清水村,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距今186年,由清代富商申承逑兄弟修建,2013年荫家堂老屋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我国唯一的连体古建筑,荫家堂特色鲜明,正屋共108间,因此又被称为“一百零八间。”
荫家堂老屋(局部) 何海 摄
离荫家堂老屋还有一段距离,志愿者们就看到了老屋的一角,屋顶是典型的斗拱结构。到达荫家堂,志愿者们都不禁感慨一句:“真漂亮!”踏着石板路,走过宽阔的晒坪,一群老人们正在惬意地聊着天,脚底摆着自家种植的瓜果蔬菜。带着对荫家堂的疑问,志愿者们坐下来和老人们唠唠家常,聊聊天。老人说:“老房是申氏家族遗留下来的,作为申氏家族第六代传人,以前我们都住在这里面,现在由于政府组织翻修都搬出来了。”志愿者问起荫家堂的故事,老人一脸骄傲地说:“当时我们申家老祖宗以卖米发家,最后建成了这个老屋,这里就是是邵商文化的发源地,我们都是邵商文化的传承人。”看到志愿者们手上拿了东西,老人还不忘提醒:观赏时垃圾一定不要乱扔,记得拿出来扔到垃圾桶里面。
带着老人们善意的提醒,志愿者们接着往里走,富有威严气息的神龛呈现在志愿者们面前,上方悬挂“荫家堂”巨匾。村书记热心地为志愿者们打开了通往里层和楼上的门,往里走,扑面而来的凉气,一下子扫走了这几天的疲劳。跟着书记的步伐,听着他讲述申氏家族的历史,一幕幕场景在脑海里浮现,感觉自己回到了申氏家族辉煌的时刻。荫家堂主体建筑为砖瓦结构,屋墙全部用青砖砌成,每间房都装有木梯供上下楼,当时全是纯手工修建,想想共耗费了多少心血,才用整整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项大工程。走至一扇门前,门后的场景让志愿者们惊讶到了,门框一个接一个,向后延伸,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充分体现出了荫家堂的对称与相似构造。风雨长廊,青砖青瓦,青条石筑就的天井院落,廊柱牵连,纵横交错,整体布局巧妙,变化万千。其建筑结构及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典型古代江南民居建筑。二楼楼阁之间都有走廊相连,让人联想到红楼梦的大观园,估计也似这般,流露出一种古典气息。有一点让志愿者们感到很神奇,偌大的荫家堂,处于雨水丰富的江南,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的排水措施,却为何从没有过积水的问题?这让志愿者们感到很神奇。书记向志愿者们解疑,荫家堂的排水系统是一件精妙的工程,采取了暗道设计,这是一种中西方结合的设计,采用了西方设计理念,修建时暗道口使用中国典型的菱形框架。乌黑的木窗,暗沉的青砖,都是岁月抚摸过的痕迹,这是历史的沉淀,志愿者们也忍不住用手去抚摸,用心去感受。
志愿者正在和荫家堂内的老人聊天。中国青年通讯员 王伟 摄
村书记表示,政府计划以荫家堂为中心发展旅游业,在老屋两边修建仿古街。书记还向志愿者们讲述相应配套措施:老屋后进行果林种植,另外充分利用屋前池塘,种植荷花,在蒸水河设漂流项目,力争发扬“邵商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挥乡村文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多更好地吸引游客。村书记表示,为了荫家堂的修缮以及其居住时的防火安全,不得不要求老人们进行搬迁,但后期政府会集中建房,给原住居民提供住房保障。文物局在垃圾处理方面也有应对措施,门口摆放的垃圾桶便是最好的见证。到了离别时刻,志愿者们还是恋恋不舍,这些景象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心中。清水村政府也尽力保护荫家堂,坚持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针对荫家堂,政府采取了翻修、搬迁以及装灭火器等措施。乡村文化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荫家堂更是清水村的文化载体,作为清水村的名片,通过人们的旅游观赏,其传统美正日益受到关注。对于荫家堂之行,志愿者们只想感慨一句:不虚此行!
志愿者们准备前往荫家堂内部参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佳恒 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如果忽略了,就失去了一大动力。国家对传统文化愈发重视,为响应国家的号召,清水村力图把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和本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以旅游业带动清水村发展的新模式。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关注乡村文化的发展变化。志愿者们通过聚焦荫家堂,不仅仅是调研,更以小见大,将这个小角度拓展成大视野,用整体的眼光去看待中国乡村文化,保卫传统,发挥自己的小力量,让乡村文化继续闪耀着灿烂光芒!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31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