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檐流韵墨如黛,曲水涵清影似纱。柳巷依稀羁客梦,因缘乘醉枕烟霞。”在这古色古香的小镇里,生活着一群“平凡”的传统手工艺人。他们做着一件一件“平凡”的小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活成了最“不平凡”模样。为了探寻这小镇“平凡”的魅力,7月12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合肥长临河镇探访吴氏宗祠团队走进了长临古镇的老街,开启了一段寻访“守艺人”的奇妙之旅。
(长临河镇老街的阁楼。 刘亚明 摄)
琴书澹泊古羲轩,花木幽闲汉绮园
“琴轸含房风未吹,盈盈脉脉度炎晖。”已至炎夏时节,老街上的行人零零星星。一段琴声悠然而起,队员们闻声寻到“檏拙堂”,堂内清雅的琴具和茶具、典美的桌椅、静谧的环境令他们身心沉寂。
朱志刚先生向队员介绍,古琴是一门十分讲究的艺术,包括斫琴、演奏、打谱、漆艺四大方面,每个方面都是对琴艺人心性很大的考验和磨炼。弹琴对弹琴人最基本的考验就是“静心”,它需要弹琴人沉淀下来,在现实中发现“土味”的生活元素,最真实的情感,去感受传统琴艺文化的魅力。
(朱志刚先生弹奏古琴。 朱洪婷 摄)
制作古琴,需要经过木工工艺的选材、掏内脏、圆面及初步试音、安装天地柱和纳音,油漆工艺的平裹纱布、上底灰、试音、上徽位、收光、推光、擦漆等等多道工序的锤炼,才能还原古琴最本质的面貌,弹奏出最美妙的琴乐。朱黎明先生说制作一张古琴需要每天重复那小小的过程,一般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多则几年,他带领队员们熟悉了制作古琴的流程和方法,一笔一笔雕刻的是古琴的纹路,一天一天重复的是动作的平凡,一张一张陈列的是“守艺人”的传承。
亲身参与制作古琴的队员们表示这是一场难忘的经历,一张古琴的制作工序如此之繁复和精密,更能磨砺现代有些人浮躁的心,学习琴艺人们的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平凡中发掘传统文化中更深层的内涵。
(队员们向朱黎明先生学习制作古琴。 刘亚明 摄)
今喜师生承接力,人间百态剪中生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分为阴剪和阳剪两种,一把剪刀、一张尺子、一把刻刀,就能将一张张纸化为一幅幅精美的剪纸,猛虎、青花瓷、梅兰竹菊、大小篆书等等。老街上的牛家海老先生便能用一把剪刀剪出人间百态,此次团队学习剪纸之旅就此展开。
一道道剪痕、一刀刀刻迹,四十多年如一日,牛老先生每天做着平凡又复杂多变的剪刻工作,剪出的不仅仅是一幅幅如画的作品,更是一位剪纸传人坚守的恒心。他和队员说,剪纸不仅是对耐心、灵活的考验,更是对坚持、热爱和守护传统手工艺决心的笃定。
(牛老先生的剪纸作品。 朱洪婷 摄)
剪纸这门传统手艺应当流传百世,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牛老先生平时热爱致力于教学生剪纸艺术,无论是谁,只要有热爱剪纸的心、愿意去传承这门手工艺术的,他都会不余遗力。
(牛老先生教学生剪纸。 吴京晶 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世界如何变化,总有一些人愿意拿自己最宝贵的时光来坚守自己的执着。传统手艺人亦是“守艺人”,他们日复一日地做着小小的看似平凡的举动,没有多少的物质收益和功名利禄,实则是在做着最不平凡的事情,为守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奉献着巨大力量。
踩着夕阳的影子,团队结束了古镇老街的探访传统手工艺之旅,手艺人还在那里,“守艺人”却会带着那份“平凡”的坚守之心走向更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31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