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寻找乡村传统手艺、别让文化流失
近几年一直在谈“工匠精神”,传统工艺是对这种精神的最佳体现。从古至今,中国有无数传统工艺流传,只是如今机械生产大行其道,很多充满味道的传统工艺都被取代,并且逐渐被遗忘了。
仁义面条作为耒阳市仁义镇的招牌传统手工文化,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它是一代一代人手把手传承下来的,但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生产都被大机器取代,手工做仁义面条的人家也逐渐减少。
为深入了解仁义镇“面条文化”,2019年7月6日,“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拜访了仁义镇传统面条制作者朱伯成先生,学习并体验了面条的制作。
朱伯成老先生是制作面条超过三十年,在仁义镇也是制作面条手艺最好的人之一。在前一天提前拜访朱老先生并且与他沟通好后,次日凌晨六点,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团队所有成员前往朱伯成先生的面条制作坊,在热情的跟我们打过招呼之后,朱伯成先生为我们讲述面条制作的步骤和一些注意事项。
经过一番学习之后,我们跟着朱老先生一起工作起来,和面、压皮、晾晒等一系列的操作。虽然这是团队成员第一次切身参与制作面条。一个步骤紧接着一个步骤,中途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听朱老先生讲他们每天都需要用500斤面粉来做面条,从早上六点做到中午11点,连续的5个小时工作时间里,我们亲身体会到了传统作坊生产技术的智慧与艰辛。在许多商家都在用机械生产时,朱老先生一家依然坚持着手工制作仁义面条,这正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在跟着朱老先生做面条的交流过程中,我们的知道了朱老先生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珠海工作成了家,孙子也7岁了,我们问他为什么不住去他儿子那边享享福呢?老先生说还想做几年。而且老先生的儿子一家每年过年时回来,回来了都会帮老先生做仁义面条,就连7岁的孙子也会帮着做面条。这正是一种对传统手工文化的传承,让这门手工继续传承下去。因为朱伯成先生说这个对他们家而言,这不仅是一门养活自己的技术,还是仁义镇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还是希望后辈可以守护好这门手艺。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也都应该在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传统生产技术责任的同时帮助他们在互联网时代下,利用科学技术帮助传统技术的改进与推广,而不是让所有机器代替手工,我们要弘扬传承绝不让传统手工流失。
“深入美丽乡村 探寻传统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
2019年7月3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804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