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热烈的骄阳,“缘起定陶”社会实践团到达了定陶县二夹弦剧团。
实践团到的时候,剧团成员已经开始了一天的训练,让人一下想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老话。询问了团长侯彦丽,方知其训练的是《愣姐让房》这一剧目。训练过程中最吸引人的便是二夹弦的伴奏乐器了,在传统乐器中称为“三大件”的是四弦、坠琴和柳琴,但后多以琵琶代替柳琴。“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但在细听之下可以听出每种乐器发出的不同的声音,让人不觉吵闹,只觉美妙。
两夹弦,又名二夹弦。当地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乱弹”。因其唱腔清新、流畅、优美、朴实,也被当地群众亲昵地称为“半碗蜜”。两夹弦是在鲁西南一带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
两夹弦所演剧目多为“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生活小戏。1959年10月,毛泽东在济南观看了黄云芝演唱的《三拉房》等剧目。同年11月,山东省柳子戏、二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收到刘少奇、朱德、陈毅、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70年10月,原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划归定陶,更名为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并吸收了一批新生力量,成为全国唯一的两夹弦专业表演团体。两夹弦起源发展历史脉络清晰,其音乐唱腔丰富多彩又协调统一,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表现力,其曲牌大都是从民间音乐中吸收而来,许多仍保留着较原始状态,具有较高的音乐研究价值。其剧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研究方言、民间文学、民俗等不可取代的活体标本。
两夹弦剧种的特性使得它特别适合表现农村题材,这对于社会发展、寓教于乐、讴歌真善美、弘扬民族气节和优秀文化、发展地域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定陶县二夹弦剧团多次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玫瑰节戏曲展演”、“定陶区文化惠民消夏演出”、“两夹弦戏曲表演”、“非遗日戏曲展演”等群众文化服务活动。坚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年均送戏下乡300余场,收益群众达60余万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一声唱响二夹弦”。文化传承,一直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95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