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电经历过五千年风雨兼程,中华文化依旧源远流长,不曾间断。中华文化就如清冽甘泉浇灌着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它记录着前人的智慧结晶,展示了古人的社会状态和文化习俗,给予后人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机会,取长而补短,为后人的成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深入了解石塘文化,探索当地独有的文化遗迹,我们有幸联系上了石塘文化旅游负责人吴瑞标先生。
除了石塘文化旅游负责人这一头衔,吴瑞标先生还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奏鼓的领队,他是大奏鼓创始人、“大奏鼓之父”陈其胜先生的得意弟子,在其师傅陈其胜先生过身之后,肩负起了大奏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工作。
大奏鼓是流传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石塘镇箬山渔区的一种民俗舞蹈,相传始于清初,由福建民间传入石塘,其创始人是陈其胜先生,他将这种男扮女装,重彩化妆的民间集体舞蹈进行文化的整合,并给其取名大凑鼓,后不断改善,改名为大奏鼓。
为了感受大奏鼓的文化底蕴,我们邀请到了吴瑞标先生的徒弟庄先生参与到宣传片大奏鼓的录制中。作为吴瑞标先生的亲传弟子,庄先生对大奏鼓舞蹈的了解和学习的艰辛超乎常人的想象,即使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扭腰打垮的动作,也是经历过千千万万遍地练习,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展示舞蹈的动作。
大奏鼓的舞蹈由7至9人进行展示,每个人手持的乐器都是不一样的,有木鱼、扁鼓、唢呐、汤锣、铜钹、铜钟等,表演者们各掌一种乐器,相互合作,边敲边跳,表情风趣诙谐,舞姿粗犷,节奏明快,音调热烈,极富有渔村特色。整个舞蹈以唢呐和扁鼓为主调,深切地反映了渔民们在历经数月出海辛勤捕鱼后满载而归的欢乐和喜悦之情。就是这样一群以舞蹈展现快乐的渔民们,造就了大奏鼓舞蹈的雏形,为中华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种类,为后人留下了极富意义的文化遗产。
为了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大奏鼓舞蹈,庄先生顶着大雨为我们进行展示,虽然是仅有两分钟的表演,庄先生已经大汗淋漓,可见鼓舞所耗费的体力之大。站在一旁的我们被庄先生的表演所震惊,几乎忘记做出反应,片刻之后,我们不禁一齐鼓起掌来,不得不说庄先生的表演实在是叹为观止,民俗文化的力量果然令世人惊艳。
年轻一代的我们大部分都沉浸在电子产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说民俗文化了。在观看了庄先生的演出后,身为“小年轻”的我们已经按捺不住自己骚动的好奇心了,想要亲身体验一下。
在庄先生耐心地教学下,我们终于记住了鼓点,经过自己的尝试后,我们切身体会到看似简单的敲鼓其实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轻而易举。木槌的每一次落下去不仅需要发出声音,而且要具有节奏和韵律,每一锤的力度都要被控制的刚刚好,太重的话会发出闷闷的声音,太轻的话又显得无力,实在是有些复杂。
除了体验打鼓,大奏鼓的服饰也是不容错过的。蓝色的上衣,黄色的小鱼作为装饰,黑色的衣边,金灿灿的阔腿裤,满满的民俗风,最为奇特的是大奏鼓的帽子,由于是男扮女装,帽子两侧挂着两个大大的圆形耳环,后脑还有一个形似牛角的装饰,配色明亮大胆,说不出的好看!
穿好服装,化好妆容,挑好乐器,摆上酷酷的姿势,我们在石塘大奏鼓工作室——海仔文化与庄先生留影。
经过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我们以最短的时间发掘和体验石塘的独特文化民俗,深入探索不一样的石塘面貌,我们坚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仅仅是老一辈的责任,更是我们年轻一代更应该肩负的使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发展则国发展,让给我们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89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