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桌,一方凳,一古琴,幽幽琴音,慢慢闲情。7月11日,安徽师范大学赴合肥长临河镇探访吴氏宗祠团队来到长临河老街,走访了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传承人朱志刚师傅,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古琴声带来的片刻清幽宁静。
千年古琴音,宫商角徵羽
朴拙堂古琴舍位于长临河镇东街口处,一入门就有一把待制作的古琴静放在制作台上,队员们询问后才知道这是师傅上午正在制作的半成品。朱师傅本来是在和另外一位古琴爱好者李先生进行交谈,一见队员们来了,热情地招待大家坐下。队长丁宁在同朱师傅说了团队的来意后,朱师傅很是高兴,不断赞赏这种传承高雅艺术的行为,也很乐意与队员们分享自己与古琴的故事。
图片为朱志刚师傅向队员们介绍古琴历史。吴京晶 摄
朱师傅向队员们简单地介绍了古琴的历史:“古琴其实最早只有五根弦,代表宫、商、角、徵、羽,另外也对应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在后来周文王加上六弦,周武王加上七弦,正式成规,所以古琴又叫七弦琴。”例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说的便是七弦琴。
队员们观察到桌子上摆放的古琴的外形是有弧度的,而下面则是平整方正的,据朱师傅介绍,这些代表了儒家的哲学思想,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协调和男女互补。除了给队员们普及关于古琴的基本知识外,朱师傅也是幽默风趣的说了个关于古琴的小故事“对牛弹琴”,其实并非如今大家所理解的人对牛弹琴,牛听不懂的意思,而是为了寻找走丢的牛,用琴声模仿牛犊叫声,来吸引走丢的牛,这个故事主要表现了音乐强大感染力与影响力。
两载制古琴,匠心内独运
队员们掌握了基本古琴知识后,表示希望能观看古琴的制作过程,朱师傅便让他的徒弟朱黎明带大家去了朴拙堂对面的斫琴制作坊,近距离学习制作过程及工艺。制作坊有两间房屋,一间用来打磨琴体,另一间则用来上漆风干。
图片为朱黎明先生为队员讲解古琴的选材。白露露 摄
朱黎明先生介绍道:“古琴制作有选材、样式、打磨、上漆和配件等五道工序,其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从木质材料选定到多种样式选择,需要多方考虑;从打磨琴体到上漆,都是十分复杂且精细的过程,先是需要二十多遍灰胎干燥,再自然风干几个月后再打磨,然后上漆推光,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最后是给琴上配件,有定徽、安足、上弦等,这些配件也会对最终的古琴质量产生影响。“所以一般纯手工制作一把斫琴最快也需要一年半,但普遍都需要两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朱黎明先生语重心长地说道。
的确,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下,很少有人愿意花费两年的心血和精力来制作古琴,这是朱师傅和他徒弟对古琴文化的重视与热爱,也是他们匠心独运的生动体现。
坚守师初心,斫琴永传承
据采访,朱师傅原本是一名园林规划师,后来,因为有着对古琴的强烈兴趣,才开始学习制作古琴,传承古琴技艺,而这一坚持就有数十年之久。同时,朱师傅不仅自己热爱弹琴也开班教学,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学习古琴,其中就有他的儿子,他表示希望自己的徒弟和孩子们能够继承他的衣钵,将古琴这一传统艺术继续传扬,让其他人能更深入地了解古琴,制作古琴和弹奏古琴。
图片为队员跟随朱师傅学习古琴的基本技法。吴京晶 摄
斫琴工艺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坚韧与耐心,如果要是心灵不静,没有耐力,那么他肯定是学不了斫琴的,所以像朱志刚师傅这种数十年坚守初心,潜心制作古琴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斫琴传承如果只靠朱师傅及其徒弟们,那肯定是不行的,应该大家共同努力为传承古琴做贡献,而这也正是安徽师大学子此行的目的,团队将积极对古琴文化和斫琴技艺进行宣传,千年古琴技艺传承不应该被埋没,幽幽琴音应该继续在长临河镇的老街的巷子里回响,在历史长河中流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75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